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捐贈贗品為何屢屢上演

2019年11月15日08:04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收藏圈中總有這樣的人,為了抬高藏品的身價,進而給自己牟取好處,屢屢以次充好、以贗充真,誆騙他人。這不,曾在3年前被網友曝光捐贈文物為贗品的福建廈門寒江雪藝術館負責人邱季端,又耐不住寂寞,故伎重演了。此次邱季端通過微信公眾號張榜自己“普惠眾人”的“德行”——將部分個人收藏的瓷器捐給北京的一所大學,並“施恩”加贈了近8000件“宋元明清的《紅樓夢》人物瓷器”。消息一出,網絡便一片嘩然,《紅樓夢》成書於清朝,怎麼會出現在更早的宋元明時期的瓷器上呢?難不成宋元明時期的能工巧匠可以預知未來?

網上曾有句話說:“世上本無騙子,相信的人多了便滋生了更多騙人之術。”行騙之人縱然可惡,但是如果沒有“接盤”的受騙之人,行騙之術再高明,也無用武之地。據媒體報道,受邱季端捐贈的高校將在此基礎上成立邱季端中國古陶瓷博物館、中國古陶瓷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院,並任命邱季端為學校邱季端中國古陶瓷博物館首任館長及中國古陶瓷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院院長。一長串的頭銜意味著捐贈者身價的水漲船高。有了高校身份的加持,行騙者便有了日后再次誆騙的底氣。而作為受捐方,有沒有思考過,自己在這場騙局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首先,受捐方充當了“皇帝新裝”中皇帝的角色,愛慕虛榮,一葉障目。近年來,為了提升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一股興建博物館的熱潮在各城市出現,不管藏品多少,館舍得先修建起來,恢弘的氣勢一個賽過一個。高校建博物館的風潮亦是如此。可惜的是,館舍好建,藏品難求,博物館充實藏品的急切心理,恰恰為一些人提供了可乘之機,這也是為何捐贈贗品事件頻頻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頻頻發生的捐贈贗品事件充分顯示出受捐方缺乏文物鑒定的意識。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而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首要條件是藏品的真。如若在入藏藏品的過程中缺失了鑒定環節,博物館豈不成了贗品的容納之所、集中之地?作為高校,即便沒有鑒定藏品的能力,也應聘請文物鑒定機構履行鑒定真偽的職責。

最后,不得不說,如此明火執仗的捐贈贗品行為,卻輕易逃過了高校的“法眼”,也不知是該懷疑有關高校歷史知識欠缺,還是去深究是否存在雙方利益交換的黑幕。(土 木)

(責編:郭冠華、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