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長江文明在這裡生生不息

2019年11月17日08:1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長江文明在這裡生生不息

龍鳳紋漆耳杯 湖北省博物館藏

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 三星堆博物館藏

青花開光花鳥紋盤 景德鎮陶瓷民俗博物館藏

醬釉猴塑 張家港博物館藏

西周饕餮紋銅罍 四川博物院藏

同心圓紋彩陶盆 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藏

近日,“長江文明物語——長江文明與海上絲綢之路專題展覽”在江蘇省張家港博物館開展。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孕育了華夏5000年文明史,一頭挑起遠古神話中的“昆侖墟”,一頭連接融通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青藏彩陶、巴蜀青銅、楚國漆器、景德鎮瓷器……這些長江岸邊星羅棋布的文化遺產,向我們展現了生生不息的開放創新精神。

長江最顯性的特點是開放。它是陸海聯動的大通道,它張開雙臂,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穿過險峻峽谷,經巴蜀,過荊楚,行贛皖,一路裹挾支脈與溪流,在吳越之地沖積而成肥沃的三角洲,緩步匯入太平洋。它對異質文化的包容性極強,中國文化最早傳播到東亞,便是從長江流域起步的。南京六朝300余年,從建筑到文學再到佛教,悉數傳至一衣帶水的鄰邦,直至海上絲綢之路把這種文化交流推向了頂峰。長江不僅孕育了三星堆巴蜀文明、良渚文明以及長江下游的吳越文明,還融匯了諸多世界先進文明,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區域。

從唐代詩人李白的詩篇中,能夠感受到長江流域的三種獨特氣質。長江是一往無前的,李白在詩中這樣吟誦:“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長江是浪漫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長江還是深情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長江的真善美愛,表現在對山水之愛,對情感之愛,在長江流域演繹了太多動人的故事。

便利的交通、豐饒的物產和精湛的技藝,創造了長江文化的高峰。明朝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描繪了130多項中國古代的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其中大半來自長江流域,由此可窺長江流域手工藝的發達興盛。

一部陶器史,半部文明史。放眼長江流域,在屈家嶺文化遺址、彭頭山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等都曾出土了大量陶器。“2018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張家港黃泗浦遺址,出土了大量六朝至唐宋及明清時期的器物和標本,其中以瓷器數量最多,來自全國十幾個窯口。此次展出的黃泗浦遺址出土瓷器之一醬釉猴塑,系唐代鞏縣窯出土文物。該瓷器寬僅為4.6厘米,高6.2厘米,通體施醬黃釉,釉色均勻透亮,造型為一公猴馱一母猴,而小猴則緊緊抱住母猴,表現出一家子的親密和諧,造型憨態可掬。考古專家認為,黃泗浦遺址不僅是唐朝和尚鑒真第六次東渡的啟航地,還曾是一處繁華的貿易港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這為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和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申遺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實物資料。

瓷器的制作和運輸,都離不開水。自長江中下游的四川、湖北、湖南,到東部沿海的江浙地區,大大小小的窯址,沿著長江星羅棋布。長江流域的景德鎮,在元代的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的影響下,燒制出了青花瓷,改變了此前瓷器釉色隻有青、白、黑的單調局面,也由此逐步確立了自身的“瓷都”地位。

從宋代到明清,江南絲綢名揚海內外。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的盛澤、震澤等地,氣候溫暖,雨量充足,易蠶桑,這裡“日出萬綢,衣被天下”。而四川、貴州、雲南、江西、安徽和長江下游的江浙地區都盛產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悠久的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乃至影響了歐洲的飲料產業。

相較於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青銅文化同樣充滿魅力。文化的碰撞、交融,讓長江流域的玉器制作、漆工藝、木作、絲織等手工業中的精華養分,為中原文明所汲取﹔長江兩岸密集分布的銅礦,吸引了殷人南下,他們掌握的青銅鑄造技術,讓長江先民羨慕不已,為長江流域創造出精美絕倫的青銅器。其中,數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器最為奇特,它們的造型、藝術特點與中原完全不同,大多採用意象造型,手法夸張、風格詭譎奇古,充滿神秘色彩。

楚式漆器是中國漆工藝的高峰,通常以黑漆為底,再用紅漆或彩漆繪制紋樣,顏色鮮明絢麗、對比強烈。漆器紋樣以龍鳳、人物、動物等為主,且多採用曲線線條,追求流動迂回的視覺效果。它是楚人物質生產與文化精神內核的結晶,包含著豐富的歷史、審美價值與精湛的技藝。

隋唐大運河的開鑿,西南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為長江流域文化與海外文化相互交融打開了通道。通過長江和海洋,除了陶瓷、絲綢以及茶葉,精美的青銅器、漆器等也被輸送到世界各地,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時光荏苒,長江文明從歷史中走來,賦予了新時代的人們以更加強大的精神動力。現代地緣空間的優勢和國家戰略任務的賦予,都深深地扎根在歷史的進程和規律之中。從2013年至2018年,“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相繼實施,展現出中國人對接全球經濟文化的開放包容的胸懷和心態,也讓長江流域11個省市在文化交融、合作共享、開放創新方面的步伐更為緊迫。如何讓多樣化的民族文化得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何讓唇齒相依的長江沿岸城市生態得以和諧共生?如何在經濟全球化格局中讓長江流域繼續成為中國經濟文化發展的高地?這是歷史留給長江兩岸人民的機遇和挑戰。

沿江城市善於文化與經濟的“雙面繡”。張家港市自2004年以來,攜手各地,連續16年成功舉辦中國(張家港)長江文化藝術節,打造了一個長江文化交融匯聚、沿江各地互動合作的文化經貿盛會。在長江流域重要的城市之一上海,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剛剛順利閉幕,來自全球181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共襄盛舉。可以說,長江流域每天都在聯通世界,演繹精彩,長江文明在這裡生生不息。(記者 蘇雁)

(責編:劉穎穎、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