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聚焦現實題材 描繪蓬勃氣象

2019年11月17日08:1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聚焦現實題材 描繪蓬勃氣象

烏蘭牧騎(中國畫) 王劍武、盛天曄

南海堅兵(雕塑) 陳繼龍

雙喜臨門(中國畫) 何家英、王振、祝建華、霍炬、季頒、周濤

國家的脊梁(油畫) 董卓

城市建設者(油畫) 賀鵬琪

“遼寧號”航母(油畫) 許楊、廉南寧

中國“天眼”(版畫) 周吉榮

無數次的“焦頭爛額、手足無措”,一遍遍的“不破不立”……參與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的畫家們,在兩年多的時間裡,“深扎”高原、村寨、邊疆,在汗水和淚水裡,把為時代立傳、為人民畫像的願望,匯聚在筆端,交出了一份圓滿的答卷。

千年雄安、精准扶貧、科技創新、國之重器……這是一批當之無愧的“大畫”。尺幅大——小則長寬兩三米,大則長寬六七米﹔主題大——國計民生,時代新象,畫面呈現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蓬勃向上的中國風貌﹔分量大——藝術語言豐富,氣象萬千,具有史詩般的恢宏氣質。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總結會在京舉行。該項目歷時近3年,旨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精神,進一步加強對重大題材特別是現實題材美術創作的引導和扶持,推出一批優秀的現實題材美術作品和中青年創作人才。現階段的任務已基本完成,共推出作品134件,其中,表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重大成就、重大事件現實題材作品超過70%,180余位中青年作者參與了創作。

構圖不佳,效果不理想,畫家孔凡博用壞了兩把刮刀,整整刮了一夜,畫了好幾個月的畫面被抹掉。同畫室的畫家趙曉東掂量著刮下的一大堆顏色說:“掉‘肉’兩斤,不破不立。”

“盡管經歷了一年的草稿打磨,畫面上的每一個元素都了然於心,但真正到兩米乘六米的大畫布上去畫還是非常困難的,任何一個小的透視線都不能出錯。”畫家劉玉龍說。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用“見人、動人、感人”作為創作的指導性原則。為了捕捉人物特色、抓取鮮活的情節和感人的故事,藝術家深入一線,不懼艱苦,不斷調整,提煉出國家各項事業發展呈現在生活裡的色彩與質感。

畫家張文平創作了以“抗擊舟曲特大泥石流”為主題的《激流壯歌》,為了讓畫面中的救援場面與環境更真實生動,他專門挑選與泥石流發生當天同樣的天氣,在事發現場進行寫生,使環境與救援細節、救援場面更為貼切。

雕塑家申紅飚要塑一組烏蘭牧騎形象,為此他九次深入東烏珠穆沁草原。“在一次秋季轉場時,氣溫降到零下30攝氏度,馬群完全穩定后我們也卸鞍絆馬,和衣睡在雪地上,底下鋪的厚氈子和大羊皮褥子很熱,喝口冰礦泉水能涼快些,不一會礦泉水也凍成冰坨了。”

在這些“深扎”之后,我們看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張張感人至深的臉孔——《暖心——十八洞村貧困戶精准識別公示會》裡湘西苗寨村民露出憧憬未來幸福生活的微笑,《最美太湖水》裡青年科技人員檢查太湖水質時認真而專注的表情,《敦煌女兒》裡樊錦詩柔弱的身姿、堅毅而執著的面龐……不是對“主題”的刻板圖解,而是使“主題”融入生活,畫家先感動自己,再以真情實感打動觀眾,使作品具有了恆久的感人力量。

主題創作,簡單來說,就是國家命題,藝術家來答卷。

本次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的主旨是聚焦現實,以美術作品的形式反映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以及中國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進行的不懈奮斗。

畫家鄔大勇說:“就像體操賽事裡的規定動作,這個規定動作先得會做、能做、做好了,然后再去發揮,是有限的自由,是很有難度的。然而在這種難度裡創作,卻有快樂,限定本身也就讓自由顯得珍貴而有質地。”

在創作中,藝術家們希望能夠突破主題性創作在個性探索上相對薄弱、藝術表現語言上相對陳舊的藩籬,嘗試新的藝術手法,開拓新的藝術語言。

畫家於振平畫的是法治題材,以憲法宣誓儀式為表現對象,運用大透視及不完整感的處理,讓畫面更具張力。他在傳統寫意筆墨基礎上,大膽融入西方現代繪畫的表現手法﹔在畫面上,強調強烈陽光所造成的明暗對比,這也有別於傳統中國畫的線性平面感表達﹔在用墨上盡量保留中國畫的水墨韻味,但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盡量避免中國畫中容易出現的概念化表達,強化人物性格的表現。由此,在把握主題的前提下,表現出了新意和震撼力。

何家英、王振、祝建華、霍炬、季頒、周濤共同創作的《雙喜臨門》,描繪了塔吉克族群眾在國慶節辦婚禮的場景。為了表現戈壁土黃色的感覺,他們就地取材,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採集了大量的澄板土運到北京的畫室,加以研磨制作,最終制成顏料用來作為底色,使作品呈現出濃郁的地方風情。

畫農村電商,不要像村頭集市﹔畫共享單車,不要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自行車流……畫家們捕捉當下的地域風貌、人物特征,筆下呈現的是新時代、新氣象、新生活。

有一些畫面總是在創研班的學員心頭回味。

老一輩油畫家詹建俊來給學院講課,將自己1957年參加“馬訓班”的畢業創作《起家》帶到了現場,向學員講述主題性美術創作的藝術規律與創作心得。

90歲高齡的全山石先生一級一級爬上五樓教室的台階,給每位學員悉心指導。班主任何紅舟、孫景剛老師幾乎24小時通訊在線,回答學生的一切疑問。

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司長諸迪介紹,與以往大型創作項目不同,本次由藝術司分別與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等專業機構合作,舉辦了5個為期2年的脫產創作研究班,在帶動教學和理論研究的同時,也加強了主題性美術創作人才梯隊建設。

來自貴州省荔波縣的曹本健是一名基層文聯的美術工作者。他創作的以西江千戶苗寨節日蘆笙舞和原生態侗族大歌為畫面主體的《大山的節日》,畫面人數過百人,因缺乏經驗,面對如此宏大場景,常感顧此失彼。

“正稿推進過程中,何紅舟老師的一次示范給我很大觸動。好不容易我才將眾多遠景人物如雞蛋大小的頭部‘較為准確’地摳畫出來,何老師‘嚓嚓’幾筆,原來清清楚楚的形象頓時‘面目全非’,隻留下一些大小不一的色塊和依稀可辨的表情,站在一旁的我好不心疼。然而當我退后幾步,虛實關系、空間關系瞬間全都出來了。我這才對何老師的一句‘油畫油畫,近看鬼打架’這看似通俗、實則是對油畫本體語言的形象解讀有了更多的領悟。”曹本健說。

學員在創作中,不僅有知名美術家、美術理論家指導,還有黨史、國史、軍史等相關領域專家及時給予輔導、指點迷津。創新組織方式,重視人才培養,多方通力合作,希望項目能夠留下一批經得住時代和歷史檢驗的優秀作品。

目前,本階段創作告一段落,接下來,項目還將圍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繼續補充部分重要的選題,不斷完善重大現實題材創作選題序列。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主題創作的探索還在繼續,時代的風華在藝術家的筆下,綻放出絢爛的光彩。(記者 於園媛)

(責編:劉穎穎、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