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數字技術讓水墨藝術更有活力

2019年11月19日08:08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原標題:數字技術讓水墨藝術更有活力

數字時代拓展了文化藝術傳播的渠道和速度,基於數字化技術所實現的廣泛傳播,不僅開闊了民眾接觸傳統文化藝術的視野,也豐富了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方式,為傳統文化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

10月31日至11月24日,融合了數字技術進行展陳的“守正求新——韓天衡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作為傳統文化結合人機互動智能技術的一次精彩亮相,此次展覽中出現的“萬毫齊力——書畫智能動態展示”裝置吸引了眾多現場觀眾的目光。該裝置通過電子大屏幕,動態且細致地展現了我國書畫篆刻家韓天衡書畫作品的創作過程,令觀眾耳目一新。

智能裝置讓觀眾近距離感受用筆之美

“萬毫齊力——書畫智能動態展示”裝置由韓天衡美術館與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合作開發,由韓天衡之子、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韓回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電子電氣工程學院教師王益涵和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副教授陳玲,歷時半年共同完成。

“中國傳統書畫的收藏和展示往往以成品方式呈現,觀眾較少能看到作品創作的過程。但我們知道,中國傳統書畫之美不僅在於成品,也在於揮毫間筆墨流轉的創作過程。”韓回之告訴記者,“萬毫齊力”是傳統書畫中對優秀用筆的一句總結,意思是在用筆的時候,力量要通過手臂、手肘、手腕、指尖傳達至毛筆乃至每一根毫尖上,使得筆毫分聚自如,以呈現出更有力量感的線條。

“韓天衡有70多年的書法、繪畫實踐,對書畫創作時的用筆一直強調這樣的理念和追求。而此次開發的‘萬毫齊力——書畫智能動態展示’裝置真正讓筆墨‘活’了起來,通過大屏幕生動地展現了韓天衡創作過程中的筆墨動態勾勒之美和用筆發力技巧,使觀眾領略到書畫作品中一筆一畫的創作過程和韻味,從而能夠充分感受創作者‘下筆揮毫如江中搖櫓’的藝術理念和技巧。”韓回之說。

整個裝置展示了12幅作品,除序章“水墨輕舞”外,還有《鶴壽》《不逾矩不》《妙造自然》《惜寸陰》《海納百川》《忠誠清廉》《一竹有節對聯》7幅書法作品,以及《幽蘭圖》《墨竹圖》《青篁怪石》《王者之香》4幅水墨畫,在投影玻璃上形成了一種不同於傳統宣紙效果的特色暈染。裝置通過人機互動,能夠感知觀眾與屏幕的距離,並實時調整視頻的播放速度。觀眾和屏幕離得越近,筆觸的移動就越慢,觀眾越能夠清晰地深入研究作品的細膩筆法﹔當觀眾逐步遠離屏幕回到原位,筆觸的移動又會逐步加快至正常速度。這也意味著觀看和研究書畫作品的主動權都交給了觀眾,他們也可以自由選擇重點看作品中的哪一部分。如此一來,不僅普通觀眾能夠在現場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書畫藝術的魅力,書畫愛好者和專業從業人員也獲得了“隔空”交流切磋書畫藝術的機會。“充分體會到了‘橫如千裡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的書法美感。”觀眾劉先生說。

跨界探索展示傳統文化別樣魅力

事實上,作為書畫藝術在現代發展的創新嘗試,近年來,國內傳統書畫藝術與數字智能技術融合的實例越來越多,這不僅讓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實現了多角度的呈現,也為大眾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書畫創作和相關知識普及、教育提供了新平台。

比如,今年8月,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書法家協會、方正集團聯合舉辦的“字載中華——中華精品字庫工程成果展”,面向社會大眾首次公布了中華精品字庫工程通過科技手段設計開發的12款書法字體,包括王羲之行書、顏真卿楷書、柳公權楷書、蘇軾行書、米芾行書、文徵明行草、王鐸行草、爨寶子楷書、魯迅行書、沈尹默行書、啟功行楷、劉炳森隸書,以全新的形式展現數字時代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所取得的成就。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認為,中華精品字庫工程不僅為書法類文物的活化與數字化提供了新嘗試,也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通過最新科技手段,人們不僅可以觀賞、品味、臨摹王羲之、顏真卿等書法大家留傳下來的珍貴作品,還可以方便地使用名家字體,讓書法經典躍然紙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據方正電子字庫業務部副總經理黃學鈞介紹,中華精品字庫工程的字體開發總共包括8個流程:收集字稿、字稿掃描、字形選擇、精細設計、補字創寫、字形檢查、專家審核、封裝成庫。整個工程的每款字體都包含9879個漢字,對於書法家字稿中沒有的字,則要根據相應風格設計出來。比如,王羲之行書中的“閔”字沒有藍本,就需要把其他字中的“門”和“文”拆解下來,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字。這個過程看似容易,其實並不是簡單的加減法,而需要精心設計,對於一些組合后生硬、不美觀或有其他問題的字還要進行細致調整。

“這些探索都體現了傳統文化藝術與不同專業、不同圈層之間的跨界融合。”王益涵說。

王益涵日常從事嵌入式和智能系統的相關教學、科研工作,在“守正求新——韓天衡藝術展”中主要負責人機交互裝置的研發。而陳玲多年來深耕影視、多媒體領域,此次主要負責“萬毫齊力——書畫智能動態展示”裝置的內容呈現,包括拍攝和后期制作。為了更好地運用新興技術實現書畫創作的保護和普及,他們在裝置過程中專門邀請韓天衡在配有專業攝影攝像設備的投影玻璃上進行創作,並將創作過程進行高清、高速錄制,充分記錄揮毫時筆端的運動軌跡,錄制速率達到每秒100幀。現場展示時,人機互動裝置以激光雷達作為傳感器,探測人與展示屏幕的距離,並智能調整展示視頻的播放速度。

“這次的合作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未來我們還將繼續探索在傳統文化展示傳播中如何實現更加全面新穎、與智能技術相融合的創新呈現,讓中國的傳統文化煥發更多活力。”王益涵說。

韓天衡表示,非常高興看到自己的作品和智能技術相結合,將書畫水墨藝術更有活力地呈現在大家面前。他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和智能技術正在幫助中華傳統文化在傳播上變得更加豐富、個性和生動﹔而這樣的展示未來還會有更多進步和值得探索的空間。(記者 周志軍)

(責編:劉穎穎、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