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上古西亞文明的交流互鑒

2019年11月25日08:2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古代兩河流域滾印印紋(銘文為“舒伊裡蘇,麥魯哈的翻譯人員”),體現了兩河流域與印度河流域的文化交流。資料圖片

  上古西亞文明以兩河流域文明為代表,此外還包括古代伊朗文明、古代安納托利亞文明(以赫梯文明為代表)、古代敘利亞文明(含埃勃拉文明、烏加裡特文明、腓尼基文明等),以及古代希伯來文明。古代西亞地區民族成分復雜,語言豐富多樣,地區間交流與沖突不斷,其歷史發展既有多樣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又有楔形文字文化認同的因素,同時還有文明交流互鑒的成分。

  楔形文字文化圈

  大約公元前3200年,生活在兩河流域南部(今伊拉克南部)的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用來書寫他們的語言蘇美爾語,直到公元75年左右楔形文字被遺棄,最終被西亞地區更為簡單的字母文字所取代。在上古西亞文明發展的三千余年時間裡,楔形文字陸續被兩河流域北部的阿卡德人和胡裡安人、敘利亞的埃勃拉人和烏加裡特人、安納托利亞的赫梯人、伊朗的埃蘭人和波斯人所借用來書寫各自的語言,形成了上古西亞文明共同的楔形文字文化圈,溝通了西亞地區的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

  在諸多使用楔形文字的上古西亞語言中,阿卡德語是被使用最普遍、最廣泛、時間最長的一種語言。尤其是在公元前14世紀的阿馬爾那時代,阿卡德語不僅通用於西亞地區,而且也在埃及王庭被使用,作為整個中東地區的國際性通用語言。楔形文字所構建的上古西亞文化認同還體現在書寫材料方面,楔形文字最普遍的書寫材料是用黏土制成的泥板,書寫工具主要是用蘆葦制成的筆。正是泥板和蘆葦筆的巧妙組合,造就了“楔形”的形體,成就了楔形文字的神韻。

  民族融合的主流

  上古西亞地區民族成分復雜,包括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庫提人、阿摩利人、加喜特人、迦勒底人、胡裡安人、烏拉爾圖人、阿拉米人,伊朗高原的埃蘭人、米底人、波斯人,安納托利亞的赫梯人、哈提人、魯維人,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的埃勃拉人、烏加裡特人、腓尼基人、猶太人,以及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各民族之間既有沖突,也有融合。其中,民族融合是上古西亞文明發展的主流,民族之間的交流互鑒推動了豐富多樣的西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

  公元前2334年,兩河流域北方屬於閃族人的阿卡德人南下,在首領薩爾貢的領導下征服兩河流域南部,第一次完成了兩河流域地區的統一,他的統治區域從“上海”(地中海)到“下海”(波斯灣)。阿卡德人統一兩河流域之后,與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人雜居,在阿卡德王國內,阿卡德語和蘇美爾語被共同使用,構成了獨特的蘇美爾-阿卡德文化。阿卡德統治者十分推崇蘇美爾文化,例如,薩爾貢將自己的女兒恩黑杜安娜任命為兩河流域南部重要城市烏爾的月神神廟最高女祭司,恩黑杜安娜通曉蘇美爾語,並且創作了大量蘇美爾文學作品,成為迄今為止世界歷史上最早留下名字的作家。再如,烏爾第三王朝時期,游牧民族阿摩利人大量涌入兩河流域,與當地的蘇美爾人雜居,甚至很多阿摩利人擔任烏爾第三王朝的重要官職。同樣在烏爾第三王朝,來自遙遠的印度河流域的麥魯哈人定居在兩河流域南部的吉爾蘇城,形成了“麥魯哈村庄”,他們起了蘇美爾語名字,吸收了蘇美爾文化。民族融合的一個突出體現是政治婚姻或者外交婚姻,起自早王朝時期,一直延續到新巴比倫時期。比如,烏爾第三王朝國王舒爾吉娶了敘利亞地區馬裡的公主塔蘭烏蘭,烏爾與馬裡此后保持了長期的和平友好關系。大量阿摩利人涌入兩河流域,他們學習兩河流域的蘇美爾語,並且擔任烏爾第三王朝的重要官職,客觀上促進了敘利亞地區的阿摩利民族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上古西亞地區的政治婚姻,是國家之間政治與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到了亞述帝國統治時期,帝國疆域遼闊,東起伊朗高原、西至埃及、北抵安納托利亞、南達波斯灣﹔民族構成多樣,既有亞述人和巴比倫人,也包括赫梯人、米底人、波斯人、猶太人、埃及人、阿拉伯人,甚至在亞述文獻中還記載有希臘人。許多非亞述人在亞述帝國內擔任政府職務,成為帝國重要的組成部分。亞述帝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制定了許多關於國家治理的措施,促進民族融合是其中的重要一項,也為后來的波斯帝國、羅馬帝國進行多民族統治奠定了基礎。

  物質與文化交流

  古代兩河流域地區缺乏石材、木材、金屬等資源,卻有著豐富的大麥、小麥等糧食資源以及牛羊等牲畜資源。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同需求,成為原始貿易進行的動因。

  早在公元前七千紀,西亞地區便有了物物交換的原始貿易。最早的貿易物品是黑曜石,黑曜石作為文字發明以前的史前貿易的代表,不僅跨越整個西亞地區,還波及希臘世界和埃及,掀起了上古時期東地中海貿易的第一次浪潮。從公元前五千紀到公元前一千紀,青金石貿易成為地跨中亞、西亞、北非和愛琴海世界的主要貿易形式。產自阿富汗地區的青金石經過伊朗高原的陸路,或者經過印度洋-波斯灣的海路,被運輸到兩河流域甚至埃及,構成了上古西亞獨特的青金文化,與古代中國的玉石文化相呼應。此外,上古西亞產自不同地區的錫和銅,通過貿易結合到一起,被制造成青銅,開啟了上古西亞的青銅時代。上古西亞地區的跨區域貿易,溝通了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中亞地區、安納托利亞、東地中海沿岸以及埃及和希臘世界,在絲綢之路開辟之后,逐漸納入到溝通東西方的世界貿易體系之中。

  上古西亞文化以兩河流域文化為代表,兩河流域著名的文學作品《吉爾伽美什史詩》最早由蘇美爾人創作,在大約公元前12世紀由巴比倫人辛萊克烏尼尼整理匯編成冊,成為阿卡德語的標准版本,並且傳播到安納托利亞和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區,相繼產生了史詩的赫梯語版本和胡裡安語版本。其中,史詩中記載的大洪水故事,后來被猶太人和希臘人引用,演變成為著名的“諾亞方舟”和“丟卡利翁”的故事。古代兩河流域經典文學作品在西亞乃至更遠地區的傳播,推動了上古西亞各地區、各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也形成了以兩河流域文化為代表的上古西亞文化特色。除了文學,上古西亞在藝術和科技等方面也有諸多交流。例如,古代兩河流域特有的印章形式——滾筒印章(簡稱滾印),自大約公元前四千紀在兩河流域被發明之后,逐漸傳播到安納托利亞、敘利亞、伊朗高原等地,甚至遠及印度河流域,構成了上古西亞獨特的滾印文化圈。滾印作為商品交易的信用印証,也加強了古代亞洲西端的跨區域貿易發展。再如,安納托利亞赫梯人的冶鐵技術,后來傳播到兩河流域地區和西亞其他地區,開啟了上古西亞的鐵器時代。

  上古西亞文明從大約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30年,歷經三千年發展史,最終被以希臘和羅馬文明為主的古典文明以及以阿拉伯文明為主的中古文明所取代。它以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為代表,構建了楔形文字文化圈,本著開放、包容的價值觀,為早期人類文明發展貢獻了一幅內容豐富多彩、多元文化共存的畫卷﹔它以小麥和青金石為代表,與上古東亞文明的水稻文化和玉石文化交相輝映,為絲綢之路的拓展以及更為深遠的世界貿易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一帶一路”倡議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上古西亞文明的積極因素和文化基因在今天將繼續閃耀著光輝,亞洲文明交流互鑒的步伐也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劉昌玉)

(責編:郭冠華、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