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喜洲古鎮的味道

2019年12月08日08:4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華中大學舊址

  喜洲粑粑

  已經記不清是第幾次來大理的喜洲鎮了。

  地處雲南昆明至麗江的要沖,西依蒼山,東臨洱海,得交通、農耕、漁獵等諸多便利,喜洲的地理環境堪稱上佳。這裡在隋代被稱為“史城”,唐宋間為南詔、大理國的“大厘城”,被視為古代南詔國時期的“十瞼之一”,后來演化成為“茶馬古道”的一個重鎮實乃順理成章。

  這一次,當我與幾位朋友坐在古鎮四方街上的一家小飯館裡,忽然想起要嘗嘗以前吃過、當地最有名的小吃——喜洲粑粑。它主要是用小麥粉、蔥花、肉糜等制作,分甜咸兩種,有點像北方的燒餅,鮮香可口。一邊咀嚼著喜洲粑粑,一邊看著窗外南來北往的游客,我的思緒也飛向了遠方。

  喜洲的美食,除了有喜洲粑粑,還有名揚天下的下關沱茶等等。而喜洲古鎮讓人感覺回味無窮的,又不僅僅是這些美食。

  與大理其他以秀麗風光著稱的鄉鎮不同,喜洲古鎮最迷人的是其濃郁的人文氣息韻味。說起它的“味道”,我以為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鎮裡的大街小巷每天飄揚在空氣中的粑粑香味﹔二是此地白族特色鮮明的民居﹔三是在這裡隨處都可感受到的那股文化味。

  行走在喜洲鎮古朴的街道上,看著那些年代久遠、斑駁的土牆體和長著紛紛揚揚雜草的房頂,我仿佛又看到久違了的鄉村生活。這不就是城裡人常說的鄉愁嗎?

  走進著名的嚴家大院,一切的一切,令今人宛如回歸了當年久遠的過去。

  坐落在四方街口的嚴家大院,已經被公認為喜洲鎮乃至整個大理白族自治州最有代表性的白族民居建筑。嚴家大院的主人叫嚴子珍,正宗喜洲人,別號蒼逸老人,為白族著名的儒商。他發跡於晚清,乃喜洲著名的“永昌祥”商號創辦人,堪稱巨賈大商。建於1907年的嚴家大院,建筑面積3066平方米,有三房一照璧、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且雕梁畫棟,以精美文畫為裝飾,充分體現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能和藝術創造力。

  其實,整個喜洲鎮到處都能見到古朴的白族民居院落,至今保存完好的如寶成府、董苑、尹家大院等,大約還有上百座。全鎮自明、清以來的白族民居建筑群成為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了嚴家大院,沿著石板路前行,邊走邊拍,我又相繼參觀了當地著名的趙府和張進士府。作為一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古鎮,喜洲一直有著崇文重教的傳統。樹立在鎮中心四方街上的題名坊,是喜洲人的“光榮榜”,上面記載著喜洲歷史上出過的一個個名人。根據有關史料,在明清兩代的五百年間,喜洲共出過進士31位。我們參觀的趙府,是清朝嘉慶乙丑年間進士趙廷俊的府邸,始建於1839年,也是一個“一進四院”的白族建筑。這個趙進士與晚清名臣林則徐交情篤厚,他去世后,林則徐還為他親筆書寫了墓志銘。張進士府為清朝光緒年間進士張士锃所建。喜洲張氏是白族名門大姓之一,從古至今出過不少官員,近代有名者如辛亥革命先驅張耀曾先生,張耀曾本為法學學者,擔任過中國同盟會總干事,為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臨時約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參與起草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后還參加過討伐袁世凱的護國運動。

  在喜洲鎮一角,還有一個不大引人注目的所在——大慈寺,那裡曾是今天的華中師范大學的前身——華中大學西遷的舊址。抗日戰爭時期,為躲避戰火,華中大學於1938年7月10日從武漢舉校南下,最后受喜洲開明士紳的力邀,於1939年3月到達喜洲,入駐名剎大慈寺,堅持辦學,培養了大批人才。華大師生的到來,給小小的喜洲帶來了許多外來文化和新鮮的氣息,使偏居邊陲之地的喜洲人能夠眼界大開。

  令人吃驚的是,當時,小小的喜洲鎮居然還自辦了一所“五台中學”。當年曾被華中大學邀請在此講學的作家老舍先生,為美麗的喜洲鎮和這所造價不菲的鄉村中學深深震撼了。他在《滇行短記》中稱贊喜洲鎮“仿佛是到了英國的劍橋,街旁到處流著活水……不到一裡,便是洱海。不到五六裡便是高山。山水之間有這樣的一個鎮市,真是世外桃源啊!”

  或許正是因了喜洲人對外來先進文化的開放、包容及對教育的重視,才使得古老的喜洲鎮一直保持了勃勃生機與活力,英才輩出,文化魅力永駐。(任維東)

(責編:郭冠華、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