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平:“我想讓北路梆子站上更大的舞台”
她是《鍘美案》中飽經風霜、忍辱負重的秦香蓮﹔她是《平城賦》中雄韜大略、剛毅果敢的馮太后﹔她是梅花獎獲得者、北路梆子傳承人張彩平。舞台上,她演盡了女子的萬般風採﹔生活中,她如鄰家姐姐般朴實親切。
由於自身條件好,小學時張彩平便成了學校宣傳隊隊員,經常代表學校參加演出。上世紀70年代,北路梆子勢頭正盛,一個偶然的機會,剛滿12歲的她進入了原雁北戲校北路梆子專業學習。
1982年,剛剛畢業的張彩平參加山西省青年演員評選演出,獲得全省最佳青年演員獎。“那次獲獎讓我感受到觀眾對我的認可,讓我對獻身藝術增強了信心。”張彩平說。
進入大同市北路梆子劇團后,張彩平排演了《賣苗郎》《血手印》《王寶釧》等十幾台傳統戲,藝術創造愈發成熟。俊俏的扮相、扎實的唱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被觀眾親切地贊為“雁北一枝梅”。談及往事,張彩平感慨萬千:“當時跟著劇團在外演出,往台下一看,過道上、走廊裡都坐滿了觀眾。”
然而這樣紅火的局面並沒有維持多久。“后來,觀眾漸漸少了。”張彩平回憶。那時候大家都很迷茫,劇團職工每月隻有幾十元工資,為生計所迫,演員們紛紛改行、辭職、做小買賣,人走了一多半。“我打小就學了這個,哪怕就剩我自己,也要唱下去!”張彩平骨子裡的執拗勁兒涌了上來,外柔內剛的她在劇團最艱難的時候毅然選擇了堅守。2002年,張彩平憑借在《血手印》《琴笳賦》中精彩的演出,獲得第2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北路梆子舞台上一顆璀璨的明星。
守得雲開見月明,2006年5月20日,北路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大同市北路梆子劇團於2011年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張彩平也被確定為北路梆子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012年,張彩平臨危受命,擔任了大同市北路梆子劇團團長,挑起了繼續振興北路梆子的重擔,她深感責任重大。演員青黃不接、劇目陳舊缺乏、經費短缺……眾多問題等著破解。
劇團不演出不行。張彩平一趟又一趟地親自登門做工作,讓一些離團的演員“回了家”。隨后,她又從戲劇院校畢業生中擇優錄用,為劇團吸納了一批青年演職人員。在不斷給青年演員提供學習機會的同時,張彩平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多年舞台心得傳授給年青一代。每一個發音、每一個身段、每一個眼神都不放過,她仔仔細細地為年輕演員“摳戲”。“80后”演員董曉雲回憶:“不論刮風下雨,當演員們陸陸續續到達單位時,團長早已等在排練廳了。”如今,這批演員已經成為劇團的中堅力量。
舞台上不出作品不行。作為團長,張彩平把藝術生產放在突出位置,下大力氣去抓,先后復排了《哭殿》《斬黃袍》《鍘美案》等優秀傳統戲。2014年,劇團與上海京劇院簽下“1元合同”,成功移植優秀京劇劇目《廉吏於成龍》。2015年,劇團成功申請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平城賦》,2016年,《行路》申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成功……劇團初步形成了新創劇目打局面、移植劇目闖市場、傳統劇目練隊伍的可喜局面。
為了讓更多喜愛北路梆子的百姓看到專業、精彩的演出,張彩平帶領全團每年下鄉演出百余場,吃不上飯、睡不好覺已是常事,往往一場演出剛剛結束就急忙乘車趕去另一演出地點。長期以來,腰疼、頭疼、失眠、胃病等病痛時常困擾著她,她的包裡總是裝著各種藥。
張彩平說:“人們都說‘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可我從來無悔將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北路梆子。世界這麼大,我想讓北路梆子站上更大的舞台!”2018年,北路梆子《平城賦》成為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中山西省唯一的入選劇目,也是大同市北路梆子時隔16年再次進京演出。著名戲曲評論家曲潤海說:“整台演出恢宏大氣,音樂新穎時尚,地域特色鮮明,唱腔優美動聽,舞美簡約大方,服裝制作考究,既體現了當代藝術家在戲曲創作方面精湛的藝術追求,又巧妙融合了歷史文化名城大同的厚重文化特色,是一部好聽好看、入耳入腦,以地域聲腔藝術再現恢弘歷史的大戲。”
教學、演出、講座、練功、公益活動等似乎成了張彩平生活的全部。作為劇種代表性傳承人,張彩平始終摯愛著北路梆子,在北路梆子的傳承上做了大量工作。她先后提出“關於加強文藝創作隊伍”“關於亟須培養藝術緊缺人才”“北路梆子劇種走向更大舞台”等建議。前不久,張彩平當選為大同市戲劇家協會主席,“北路梆子是我孜孜不倦、終生不悔的追求。”她說。(記者 楊 淵 郭志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