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咬文嚼字》雜志開辟“疫情聚焦”專欄

2020年02月15日09:09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冠狀病毒的“冠”怎麼讀?防疫是“狙擊戰”還是“阻擊戰”?失職官員應“革職”還是“辭職”?

  素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上海《咬文嚼字》雜志開辟“疫情聚焦”專欄,為抗疫輿情新聞中的高頻詞提供專業解析。3月號即將面世的雜志,將“核酸檢測”“方艙醫院”“負壓救護車”“負壓病房”等專業詞匯一一剖析。“前線觀察”專欄刊發《從“火神山”“雷神山”談起》,從兩所應急醫院的名稱起筆,著眼語言、文化角度,解析在這次舉國“戰疫”中展現出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咬文嚼字》雜志主編黃安靖告訴記者,疫情發生以來,編輯部結合抗疫實際,根據自身定位第一時間確定選題、組稿,兩個專欄暫計劃連開三期。

  冠狀病毒的“冠”怎麼讀?媒體上,生活中,人們聽到的既有“冠(ɡuān)狀病毒”,又有“冠(ɡuàn)狀病毒”。

  《咬文嚼字》刊發的文章中提出三點。首先,“冠”是多音字。讀ɡuān,是名詞,本義指帽子,如“冠冕”“衣冠”,引申指像帽子一樣的東西,如“樹冠”“雞冠”。讀ɡuàn,是動詞,指戴帽子,如“沐猴而冠”﹔又特指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結發戴冠,表示成人,如“弱冠”﹔還從帽子戴在人體最高處引申指位居第一,如“勇冠三軍”,並特指第一名,如“冠軍”﹔進一步引申,泛指在前面加上名號或文字,如“冠名”。

  其次,“冠狀病毒”因形狀而得名。20世紀60年代,這種球形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被觀察到,其外膜上有明顯的棒狀突起,看上去像中世紀歐洲王冠上的突起,因此被命名為“冠狀病毒”。“冠狀”指外膜突起像王冠一樣,這是名詞用法,應讀“冠(ɡuān)狀”而不是“冠(ɡuàn)狀”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冠狀”被簡稱后,更易誤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可簡稱為“新冠肺炎”,誤讀為“新冠(ɡuàn)肺炎”的情況很普遍。類似的冠(ɡuān)狀動脈性心臟病,因冠狀動脈硬化、供血不足等引起。冠狀動脈是給心臟供血的動脈,從主動脈根部,分左右兩支,行於心臟表面,幾乎環繞心臟一周,恰似一頂王冠。“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簡稱為“冠心病”后,名詞特征隱匿,誤讀為“冠(ɡuàn)心病”的比比皆是。有此“前車之鑒”,“新冠(ɡuān)肺炎”能不慎乎?

  在報道這場全民防疫戰斗中,有媒體稱,這是一場防疫“狙擊戰”。《咬文嚼字》亦為此正名。防疫不是“狙擊戰”,這是一場防御的戰斗,全國人民參與的是“阻擊戰”。

  所謂“狙擊”,指的是形容暗中埋伏、伺機襲擊,這是一種偷襲的作戰方式。

  “阻”,即阻止、阻擋,“阻擊”是以防御手段阻止對方的行動,是公開的對抗和較量,目的是阻敵前進、斷敵退路。

  目前,全國馳援湖北、會戰武漢,有力阻止了疫情的擴散,有效阻斷了疫情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會打贏這場“阻擊戰”。

  文章還指出,通常認為“狙”本義指獼猴。根據《說文解字》:“狙,玃(jué,大猴子)屬。從犬且聲。一曰狙,犬也,暫(猝然)嚙人者。一曰犬不嚙人也。”然而,《字源》以“一曰”為本義,認為“狙”本指犬伺機突然躥出咬人,獼猴是假借義。這一糾正很有道理,因為它恰可與“狙擊”的用法相吻合。

  “狙擊”的構詞是名詞作狀語,其結構類似“鯨吞蠶食”“鯨吸牛飲”,其解釋就是像犬突然咬人一樣進行攻擊。如果解釋成獼猴則很難說得通。《庄子·齊物論》中有則著名寓言:“狙公賦芧(xù,橡子),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作者幽默做結:“以這種認知能力,怎麼能完成高難度的狙擊任務?”(施晨露)

(責編:韋衍行、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