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如何建設科技強國?大咖學者共議科學文化力量

2020年06月04日17:20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協-北京大學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主任韓啟德在論壇現場發言。主辦方供圖

人民網北京6月4日電(劉穎穎) 科學文化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如何向公眾科普看似“高大上”的科學知識?6月3日,由中國科協和北京大學共同支持,中國科協-北京大學科學文化研究院、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科學文化論壇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

“加強學風轉變是促進科學文化建設的關鍵。”“加強科普宣傳,科學家不僅要接地氣還要會說話。”“如何樹立新時代中國科學家公眾形象、如何應對時代需求講好科學家的故事,是目前中國科學文化建設重中之重。”……在論壇上,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抗疫與科學文化建設”主題,探討新形勢下科學文化建設的新趨勢與新挑戰。嘉賓發言干貨滿滿,頻頻贏得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

科學文化是戰“疫”重要武器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巨大考驗。科學文化在疫情面前的作用和力量,成為廣大科技工作者關注的焦點。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協-北京大學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主任韓啟德在致辭中表示,歷史經驗表明,科技進步和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是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疫情不僅催生醫療衛生等領域的重大科技創新需求,也給我國進一步加強科學文化建設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如何加快形成與我國科技發展狀況相適應的科學文化氛圍和環境,進一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激發創新發展活力,從而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堅實支撐,是當前亟待思考和努力的方向。”韓啟德說。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郝平在致辭中表示,重大危機往往催生新的科技變革,而追求真理、不畏艱險、造福社會的科學文化則是加速變革的重要土壤和重要基礎。無論是老一輩的科技工作者,還是本次疫情期間的科研攻關團隊,他們的身上都充分體現了這種精神力量和文化基因。

在本次抗疫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和機器人、5G等相關技術,不僅為我國公共衛生事業和應急管理能力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

在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國家網信辦原專職副主任彭波看來,數字科技是抗擊疫情的利器,中國互聯網已正式進入數字科技時代。“首先體現在醫療,比如遠程醫療﹔其次,給‘宅’家的億萬老百姓提供生活保障和娛樂消遣﹔同時,對支持復工復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彭波說。

“硬核”科普提升公眾科學素質

目前,我國的疫情防控已取得顯著成效。然而,部分有關疫情的謠言在網絡上的流傳,也折射出公眾的科學素質亟待提升的現實。

疫情期間,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趙延東帶團隊組織了對湖北1萬多居民的社會學調查,包括問卷、電話訪談等等。他表示,從調查結果來看,疫情防控期間,科學知識普及工作做得非常有效。相當部分人能夠較好掌握相關知識,多數公眾能夠准確識別疫情中謠言。這說明,科學素質有助於提高人們對於謠言免疫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在論壇現場發言。主辦方供圖

針對網絡謠言公害,中國科協打造了“科學辟謠平台”,定期發布科學謠言榜,為公眾普及科學知識。除此之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表示,在疫情期間,中國科協還通過科普中國等平台和各類新媒體,進行應急科普傳播,截至5月21日,總瀏覽量已超過73億人次。同時,中國科協啟動應急科普機制,推動各級科協與各級學會向各省市進行科普工作,以及向其他國家介紹防疫知識,進行信息共享,在疫情中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建設科學文化非一朝一夕

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袁隆平、鐘南山、葉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習近平強調,希望全國科技工作者弘揚優良傳統,堅定創新自信,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勇於攀登科技高峰,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如何建設好科學文化,也成為研討會上各領域專家學者熱議的焦點。

懷進鵬表示,建設科技強國,需要人才,也需要科學文化建設。堅定自信,就需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

在科技部黨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李靜海看來,科學文化的涵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見效的,當前來看還是應該從制度著手。“通過制度形成約束,約束促進自律,自律養成習慣,習慣成為文化。就當前而言,加強學風轉變是促進科學文化建設的關鍵,也是優化我國學術生態的切入點。”李靜海說。

隨著全民對科學理性認識逐步加深,科學和科學家的地位也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協-北京大學科學文化研究院副院長任福君認為,在理性對待科學的發展進程中,科學家的社會形象既來自歷史責任積澱,又面向新時代的新需求。如何樹立新時代中國科學家公眾形象、如何應對時代需求講好科學家的故事,是目前中國科學文化建設重中之重。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協-北京大學科學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周程表示,科學是容錯的,是進步的,也是專業的。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要防止被互聯網思潮所裹挾,每一位科學家對新時代的科學文化建設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嘉賓發言結束后,現場還進行了觀眾提問環節,各位專家學者回應了關於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科學文化該如何著力、如何引導青少年正確的科學文化價值觀等問題,與觀眾進行了面對面交流。當天,包括專家學者、高校師生、媒體記者在內的約150人參加了論壇會議。

(責編:劉穎穎、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