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之中的文化自信
《航拍中國》第三季《安徽》一集中的鏡頭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日前播出。本季的拍攝遍及10個省份,是目前體量最大的一季,地域跨度大,地貌變化豐富,令人嘆為觀止。
隨著技術的迅速發展,在紀錄片創作中,航拍已從高不可攀的“奢侈品”成為一種常態化工具,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然而,在航拍不再稀缺的時代,若僅滿足於表象的呈現,所謂的視聽盛宴則易淪為審美疲勞。什麼才是好的航拍?除了精美的構圖與畫質之外,思想深度和人文情懷必不可少,這也是紀錄精神的應有之義。
在自然之美中注重對地域文化的展現和發掘,是《航拍中國》第三季的一大亮點。例如在《安徽》一集中,皖南線的拍攝主要著墨於徽州文化。宏村是徽文化的重要地標之一,水網交錯中搭建起中國南方民居的經典建筑群落,航拍機所至,猶如打開一幅恬淡的山水畫卷。建筑之外,宏村的魅力更源自其人文積澱。這裡的人們,在粉牆黛瓦間建宗祠、立族規、續家譜……家族宗法在古村代代相傳。紀錄片揭示了宏村背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家國同構”的治理傳統,也反映出當地民眾對其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此外,元宵節前后汪滿田村體現魚水共生的禧魚燈游村儀式,需在山坡上晾晒青檀樹皮原料整整一年的頂級涇縣宣紙,都在航拍的鏡像中頗富感染力。正是在這種文化氛圍的滋養下,無數皖南人離開地少山多的故鄉,經過新安江水路外出打拼。聞名歷史、負重致遠的徽商群體由此產生。紀錄片中,皖南部分所呈現的不僅是湖光山色,更是徽文化和諧、善治的精神內涵,文化之脈千年延綿不絕,惠澤至今。
如果說《安徽》一集是從建筑、儀軌切入,《湖南》一集則注重從文學作品來引入。文學構筑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園。《航拍中國》別具匠心地將文學與地標、精神內涵與物質載體相結合,發散出跨越時空的文化力量。在湘北,洞庭湖邊的岳陽樓在航拍的視野下寥廓深遠,令觀眾再一次對千古名篇《岳陽樓記》的濟世情懷產生共鳴。“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亦融入湖湘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血脈靈魂之中,直至今日仍激勵著有識之士為國家的強盛而奮斗。在湘西,沈從文的小說《邊城》使鳳凰古城揚名於世,航拍鏡頭於沱江的煙波中勾勒出偏遠邊陲的景象,別具洞天。今天的鳳凰已成為一座度假天堂,吸引著天南地北的旅行者,飛機場將其與外界緊密相連。紀錄片用這樣的對比提示著,身處都市文明的人們仍然需要湘西的青山綠水、吊腳樓,因為那裡寄托著《邊城》中所描述的對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的憧憬。湖湘文化的擔當與沉思,均流淌於天際遨游之中。
節日民俗是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擁有廣泛的民眾參與度和場景規模,特別適合航拍表現,《航拍中國》第三季中的各類節日民俗異彩紛呈。在雲南景洪市,原本是傣族的傳統節日“潑水節”,現在已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數萬民眾加入這場人與水的狂歡。為了歡迎外來的客人,當地人專門修建了廣場,讓水把祝福帶給大家。傣族善良、好客、開放的文化特質顯露無遺。在黃河之濱的山西河曲縣,河曲河燈節則是另一番靜謐景象。古時很多在此上船的遠行者一去不復還,每年農歷七月十五,人們會在河面上放下點點河燈,寄托對逝去親人的思念。無論是歡快喜慶還是慎終追遠,這些流傳千百年的節日民俗,都反映了民眾對自身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同。
《航拍中國》展示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它們如拼圖般構建起中華文化的絢麗圖景,為今日中國的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精神動力。它以鳥瞰影像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一個精彩的索引,壯闊的航拍被賦予了人文內涵,影像之中飽含著文化自信的表達,吸引觀眾潛入其中細心品味。從這個意義上說,《航拍中國》第三季既是斑斕的自然之旅、視覺之旅,亦是深沉的文化之旅、心靈之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