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王晨陽:建工坊、做電商,把非遺送到老百姓手上

孟麗媛
2020年06月19日11:08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今天,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一鍵下單,購買那些傳承了千百年、凝聚著非遺傳承人精湛手藝的產品,這同時也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貢獻了一份力量。

近年來,“非遺+扶貧”成為文化扶貧的一大亮點,不僅為非遺傳承注入了新生力量,讓貧困人口借助文化的力量脫貧致富,也讓消費者通過購買加入到傳承非遺、助力扶貧的隊伍中來。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今年倡議和推動的線上非遺購物節更是“非遺+扶貧”的生動案例。正如文旅部非遺司一級巡視員王晨陽所說,“這是在網上打一場網絡脫貧攻堅戰”。

文旅部非遺司一級巡視員王晨陽 人民網 張力洋攝

建工坊 讓非遺走出大山

2018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與國務院扶貧辦通過支持以傳統工藝為主的非遺項目,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以實現貧困人口就地就業和居家就業,助力脫貧攻堅。截至目前,全國已設立超過2000所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帶動2200多個非遺項目,培訓了將近18萬人,帶動了將近50萬人就業、20多萬貧困戶脫貧。

“傳統工藝和扶貧的關系非常密切,我們在推進傳統工藝振興的過程中關注到了廣泛的貧困人群,並對他們加大了培訓力度。”王晨陽說。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以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曾聯合印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實施方案(2018-2020)》,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對10萬人次的非遺傳承人進行培訓。

在培訓過程中,很多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的非遺傳承人走出大山、走進大學課堂。這裡的培訓並不是指單純的“技藝”,更重要的在於開拓非遺傳承人的眼界,讓他們學習市場營銷理念,通過培訓和市場產生更多對接的可能。

培訓之后,非遺司還會支持非遺傳承人進行產品設計和產品研發,通過市場營銷培訓和電商技術支持,優秀的非遺作品開拓出更大的銷售半徑和消費市場,從大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畢竟流通才是非遺存活下去和能夠更好傳承的必要條件。”王晨陽說。

做電商 把非遺送到手上

往年遺產日前后,各地舉辦的非遺線下展會是非遺傳承人用手藝換收益的重要契機。受疫情影響,文旅部非遺司今年提出了舉辦線上“非遺購物節”,讓非遺好物搭載電商平台直接送到人們手中。

在王晨陽看來,舉辦線上非遺購物節是在抗疫背景下開展的非遺扶貧的重要舉措。活動籌備期,非遺司整合了現有的非遺店鋪,同時也將各地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搬上了電商平台,讓非遺產品在更廣闊的線上市場中綻放光彩。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夜,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副司長胡雁、北京電視台主持人春妮和影視、話劇演員楊立新做客人民網,向大家介紹精湛的非遺技藝,講述非遺背后的傳承故事,為廣大網友奉上了一場精彩的非遺“夜宴”。

王秀英中藥香包是人民網非“妮”莫屬·遺見傾“新”非遺購物節的限量選品。在徐州香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年逾八十歲的王秀英奶奶報名參加活動前,她做的香包從來沒有在網絡上銷售過。正是此次非遺購物節,在當地文旅單位、人民網編輯與技術外援的幫助下,她首次開通了網店“王秀英香包店”,在網上售出了近百個手工制作的中藥香包,網友們收到精致的手工香包后紛紛“晒單”。

為了讓非遺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增強其在新時代的生命力,非遺保護工作者也在逐漸轉變思路。“讓項目更好地發展,一定要找到它的生存環境,為它提供更好的生存條件。隻靠興趣無法維持生計,要讓傳承人和貧困群眾得到真正的實惠,打通銷售環節是我們非遺保護工作者的應有之義。”王晨陽說。近年來,大眾尤其是青年人群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與日俱增。

一把蠟刀、一碗黃蠟、一塊棉布和一雙巧手,被譽為“東方第一染”的蠟染作品描繪著丹寨苗族人民千百年的傳承故事﹔經過打布殼、托裡托面、制作鞋底、縫鞋楦鞋等30余道工序純手工制作,毛邊槽眼的唐昌布鞋承載著川西文化故事﹔一厘米寬的竹片在貴州赤水竹編師的手中被劈成20多根細如發絲的竹絲,編制成的竹編器具和竹編書畫工藝品講述著赤水人民的脫貧故事……當非遺產品通過電商走進人們日常生活時,非遺文化和非遺故事也一同得以傳承。

“講好非遺背后的故事,要講好文化的多樣性,講人類的創造力,講區域的、民族的、文化的特色,講手工勞動的價值,講奉獻,講工匠精神,再通過具體的產品體現出來,通過銷售非遺產品,讓別人更好地了解非遺保護的理念。”王晨陽表示,非遺購物節不僅是單純地銷售非遺產品,更是通過可以觀賞的工藝品、穿在身上的一件衣服或者拿在手中的一件器具,通過觸碰來感受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責編:孟麗媛、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