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痛別99歲於藍 “江姐”在觀眾心中永生

韋衍行
2020年06月28日09:15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6月28日,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於藍同志治喪委員會發布訃告:曾經在電影《烈火中永生》中扮演經典角色“江姐”的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於藍,於昨日21點0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於藍,原名於佩文,1921年6月3日出生於遼寧省岫岩縣。1938年10月,年僅17歲的於藍穿越封鎖線從北平來到革命聖地延安,先后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女子大學學習。1940年,於藍調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

1946年,於藍調入東北電影制片廠,1948年冬,她主演了影片《白衣戰士》。1950年3月,於藍調入北京電影制片廠。在北影廠工作的30多年,她主演了《龍須溝》《林家鋪子》《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等經典影片,並入選新中國“二十二大電影明星”。

於藍的一生和電影緊密相連。1981年,60歲的於藍欣然受命組建“北京兒童電影制片廠”(即后來的“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擔任首任廠長及藝術指導等職務。於藍從本該退休的60歲一直干到80歲,2001年才正式離休。2005年,於藍獲得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金鳳凰獎)終身成就獎﹔2009年,於藍獲得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2019年,於藍榮獲“最美奮斗者”稱號。

於藍接受人民網專訪

2018年,人民網推出融媒體文藝欄目《見証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專訪了20位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於藍是第一位接受採訪的老藝術家,也是最年長的一位。

6月,記者來到兒影廠宿舍,採訪了當時已經98歲高齡的於藍。坐在記者眼前的她,精神矍鑠,聲音依然健朗,明淨而剛毅的眼神不減當年。當於藍緩緩地講述起那些深情的往事時,滿頭銀絲仿佛一瞬間靚麗起來。在她純朴溫和的笑容裡,沒有功成名就的驕傲,言談中顯現出的是豁達樂觀的淡定情懷。

“江姐”流芳 用生活滋養角色

1940年,於藍調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成為了正式演員,開始了長達70多年的革命文藝生涯。作為“魯藝”的一員,於藍在抗戰期間下鄉為群眾們表演話劇時,便樹立起了扎根生活的念頭。回想起那段時光,於藍感觸頗深:“要深入生活,生活就是創作的源泉。”

於藍家中客廳一角

這樣的信念貫穿了於藍日后的電影生涯。在《龍須溝》中,於藍飾演的是一位有著多重性格的北京婦女“程娘子”。由於不確定自己能否勝任這個角色,懷有身孕的於藍便去了天橋一帶,觀摩老百姓生活狀態﹔也去了德勝門曉市,揣摩婦女數票子時的神態和揮雞毛撣子的動作﹔還去過很多大雜院,與普通的勞動婦女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經過反復練習之后,於藍最終找到了角色的感覺。

后來,於藍又與編劇夏衍、導演張水華三度聯手,合作了三部電影:《林家鋪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其中,《革命家庭》給於藍帶來了許多榮譽,包括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女演員獎。在劇中,於藍塑造了由普通家庭婦女成長為堅定革命者的女主人公周蓮。

周恩來總理與於藍握手

於藍深情地向記者回憶了一段往事——1961年,在香山舉行了一次有關電影方面的會議,這一天,周總理也來到了現場,於藍站在眾多名演員中間,一點都不起眼,可周總理還是一眼就看到了《革命家庭》裡的媽媽,上前親切握著於藍的手,說道:“你演了個好媽媽!”

1965年,於藍迎來了個人電影生涯中的巔峰之作《烈火中永生》。在影片中,於藍用細膩的表演塑造了有血有肉、重感情的“江姐”形象。在扮演江姐一角前,夏衍曾特意叮囑於藍:“江姐有自己的特點,你演江姐,千萬不要演成劉胡蘭,也不要演成趙一曼。”這番話對於藍啟發很大,不能一提到女英雄,就是程式化的表演。

《烈火中永生》劇照。資料圖

在理解和掌握江姐的精神氣質后,於藍在角色的每一次出場、每個場景拍攝中,都會反復琢磨、實踐、排練,最后,終於形成江姐的形象。“江姐對丈夫的愛,埋得很深。”說起江姐這一角色,於藍總有說不完的話。她腦海裡的江姐,有著一種特殊的冷靜與克制,“得知丈夫犧牲了,她在年輕人面前沒有哭,怕引起恐慌。而夜裡,她裹在被子裡壓著嗓子哭。”

幾十年過去了,江姐的形象得到幾代觀眾喜愛。作為人民的演員,於藍認為這是最高獎賞,也是最好的榮譽。於藍謙虛地表示,角色的成功最重要是江姐本身事跡感動人、教育人:“這個角色使人懷有信任、感到親切,所以才成功,並不是我這個演員有多麼了不起。”

於藍接受人民網專訪

無論是《龍須溝》中的“程娘子”、《革命家庭》中的“周蓮”還是《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於藍始終認為,隻有深入生活,在人民生活中汲取演員所需的養分,詮釋的角色才會讓觀眾感到親切動人,才能創作出經典的藝術形象。她曾說:“在我自己的表演生涯中,每個角色誕生的過程,都給我帶來了許多難忘而幸福的經歷。人民群眾是我的好友,也是我的老師,給了我創造的依據和創造的活力。”

花甲之年 對兒影廠傾注心血

改革開放后,中央工作會議號召全黨全社會都要關心青少年的成長。當時已經60歲的於藍受命組建北京兒童電影制片廠並成為首任廠長。於藍認為,作為一個兒童電影制片廠的廠長,必須完全獻身於兒童電影事業,“必須要拍出拳頭一樣的硬的好的作品給孩子。”

於藍和小朋友們。資料圖

兒影廠成立之初,條件非常艱苦,廠房設在北影廠傳達室邊一排楊樹后臨時建造的一排極其簡陋的平房,一些拍攝設備和辦公用具都是於藍向廠家打欠條賒賬借來的。“1983年冬天,辦公室門后的彈簧斷了,那門瞬間彈了回來,夾到了我右手的手指。”記者聽著揪心,她卻輕描淡寫地繼續說著,“到了醫院,醫生說接上斷指康復得20多天。我嫌太長影響工作,就讓他直接縫上傷口算了。”

在於藍任廠長期間,兒影廠給全國人民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四個小伙伴》獲1982年第12屆季福尼國際青少年電影節最佳榮譽獎、共和國總統銀質獎章﹔《應聲阿哥》獲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獎兒童故事片獎﹔《少年彭德懷》獲1986年第6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

於藍接受人民網專訪

除了為少年兒童不斷帶來佳作之外,於藍還先后領導創立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中國電影童牛獎、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為推廣傳播中國兒童電影文化、推動兒童電影的國際交流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於藍還提交了關於發展中國兒童電影事業和前景展望的提案。

於藍從本該退休的60歲一直干到80歲,2001年才正式離休。退休后,於藍仍時刻關注著少年兒童事業和中國兒童電影事業的發展:“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我們隻有拍出更多更好符合兒童特點的影片,才能滿足兒童求知欲望,才能激發兒童豐富的想象力。”

(責編:郭冠華、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