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瓊林宴、會武宴 古人的畢業季了解一下?

劉喆
2020年06月29日13:21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烈日炎炎的仲夏,畢業與離別也不期而至。

對如今的畢業生來說,畢業典禮、畢業照、散伙飯和畢業旅行是畢業季必不可少的“標配”。其實在古代,莘莘學子們也有“畢業季”,他們的慶祝活動可一點也不比現在少。

今天,就讓青年君帶你看看古人是如何慶祝畢業的吧。

“謝恩”“過堂”“朝謝”“簪花” 儀式感滿滿

古時,教育不像今天,採用嚴格的學年制。隋唐之后,科舉制度逐漸成熟,考試時間也逐步確定下來:中榜之日,便是畢業之時。

學子們中榜之后,首先要拜謝主考官,俗稱“謝恩”。《唐摭言》中記載:“狀元已下,到主司宅門下馬,綴行而立,斂名紙通呈。入門,並敘立於階下……拜訖,狀元出行致詞……便謝恩。余人如狀元禮。”

在唐代,凡榜上有名的進士,要一同前往主考官的府邸。謝恩時,“畢業生”們按名次排好隊,狀元出列致辭,接著大家一一拜見主考官,作自我介紹,感謝座主(應舉士人稱主考官為“座主”,自稱“門生”)拔擢之恩。

隨后,主考官會帶領這群“畢業生”去中書省都堂拜見宰相,俗稱“過堂”。

《唐樜言》中記載:“宰相既集,堂吏來請名紙﹔生徒隨座主過中書,宰相橫行,在都堂門裡敘立……狀元出行致詞,又拜,答拜如初。”過堂前,相關官員會收取“畢業生”的名紙,然后仍由狀元致辭,其余進士依次自我介紹並致謝。

科舉考試增加殿試之后,所有畢業生都成了“天子門生”,此前向主考官謝恩逐漸變成向皇帝謝恩,俗稱“朝謝”。宋代,皇帝為防止座主與門生結為朋黨,明令禁止新科進士向主考官和宰相謝恩,亦不准自稱“門生”,以后謝恩、過堂儀式都逐漸衰落。

清代的進士在朝謝之外,還要專門赴國子監和孔廟拜謁孔子。

屆時,狀元還會率領所有進士拜謁國子監祭酒(相當於現在的校長)、司業(相當於現在的副校長,有兩名)。三位“校長”分別給狀元、榜眼、探花進酒並簪金花,其余進士由“校長”的屬官進酒並簪紅花。

清代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記載:“新進士釋褐於國子監,祭酒、司業皆坐彝倫堂,行拜謁簪花禮。”這一“簪花”儀式,與我們的“撥穗”頗為相似。

師者終其一生,隻為“傳道受業解惑”,故無論是“謝恩”“過堂”,還是“朝謝”“簪花”,都體現著中國人尊師重道的優良美德。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顧廷燁科舉考試結束后離開考場。《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照

“瓊林宴”“會武宴” “散伙飯”文武分科

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如此“大喜”,怎能少得了觥籌交錯、對酒當歌的“散伙飯”呢?自唐代以來,科舉分設文武兩科,故而“散伙飯”也分為文武兩類。

文科設有“鹿鳴宴”“瓊林宴”等。鹿一直來被視為仙獸,意象為難得之才。鹿鳴宴始於唐代,用來表示皇恩浩蕩和對人才的器重。宴席中會演奏詩經《鹿鳴》曲並朗讀《鹿鳴》詞以活躍氣氛。宋代范成大曾用“岷峨鐘秀蜀多珍,坐上儒先更逸群”來描寫鹿鳴宴的熱鬧景象。

“瓊林宴”始於宋代,宋太祖規定,殿試后由皇帝宣布登科進士的名次,並賜宴慶賀,宴席設在汴京城西的皇家花園“瓊林苑”,俗稱“瓊林宴”,也稱“聞喜宴”“恩榮宴”等。黃梅戲《女駙馬》中“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中提到的“瓊林宴”便是這個。

武科設有“鷹揚宴”“會武宴”等。鷹揚宴是武科鄉試放榜后,考官及考中武舉者共同參加的宴會。所謂鷹揚,是取“武如鷹之飛揚”之意,取自《詩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會武宴”是武科殿試放榜后,兵部為武科新進士舉行的歡慶宴會。宴會賞武狀元盔甲、腰刀等,另外諸武進士賞銀。與鷹揚宴相比,會武宴的排場更浩大,可謂群英聚會。

除了官方操辦的“散伙飯”,“畢業生”們自己也會籌辦宴會,尤以唐代的“曲江宴”為勝。曲江宴更貼近現代的散伙飯,吃完這頓,學子們就各奔東西了。故曲江宴也稱“離會”,晚唐詩人杜荀鶴曾在曲江宴后感慨:“日午離筵到夕陽,明朝秦地與吳鄉。”

《清平樂》中歐陽修等人為避嫌,誤把蘇軾(右一)的文章當做曾鞏的,僅給了他第二名的成績。《清平樂》劇照

跟隨“進士團” 畢業旅行說走就走

我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古人也深知此理。

唐代不僅出現了“畢業旅行”,還出現了專門籌辦相關旅行業務的民間“旅行社”——“進士團”:一群長安的自由職業者,為畢業生們安排“畢業”之后的種種活動,收取一定費用。

《唐摭言》中記載:“所以長安游手之民,自相鳩集,目之為‘進士團’……人數頗眾。其有何士參者為之酋帥,尤善主張筵席……由是四海之內,水陸之珍,靡不畢備。”

會試在鄉試次年春季舉行,俗稱“春闈”。考中的學子參加殿試,殿試僅由皇帝重新排名次,不落榜。故會試后,“成敗”便塵埃落定,畢業旅行也常在春天進行,目的地以曲江為多。孟郊《登科后》名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指的就是他個人的“畢業旅行”了。

在“畢業旅行”中,進士團會組織新科進士賞春花、嘗櫻桃、瞻佛牙、打馬球,這些旅行項目不僅釋放了寒窗苦讀的壓抑,也吸引了長安城中眾諸多政商兩界的名流大咖前來圍觀,不少人打起了給女兒選對象的“小算盤”。

道珍重、送祝福 畢業贈言感慨良多

臨別之際,道一聲珍重,送一句祝福,所有的感情,都被寫進了“畢業贈言”裡。

白居易在及第后曾作詩留別同窗,他在《及第后歸覲,留別諸同年》中寫到:“十年常苦學,一上謬成名。擢第未為貴,賀親方始榮。時輩六七人,送我出帝城。軒車動行色,絲管舉離聲。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

畢業季,既有及第的喜悅,也有思鄉情切。董德元在《登第報家人》中說:“故鄉若問登科事,便是當初老榜官。”杜荀鶴在《送賓貢登第后歸海東》中寫到:“國界波窮處,鄉心日出時。西風送君去,莫慮到家遲。”

離別同窗后,依然會回憶起當年“畢業”的情景。杜牧在《及第后寄長安故人》中寫到:“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已將春色入關來。”

對參加科舉考試的好友、后輩,古人也會寫詞作賦,送上美好祝福。宋代辛棄疾借《鷓鴣天·送廓之秋試》寄語門生范開:“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宋代李昂英在《秋試已近用韻勉兒輩》中寫到:“學到自然名盛大,文工更要理深長。”

后記:

縱觀古今,“畢業季”不盡相同,但那充滿儀式感的“畢業典禮”、觥籌交錯的“散伙飯”、說走就走的“畢業旅行”和情真意切的“畢業贈言”,無一不是在感念師生情、同窗誼。

畢業,是一個階段的結束,也是新階段的開始。盡管前途江湖路遠,但那份師生情、同窗誼,足可慰余生。

(責編:劉喆、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