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盆菜的品格

穆亦
2020年07月03日10:21 |
小字號

楊佳 繪

方桌圓盆,八人圍坐,盆上錫紙覆蓋,盆下氣爐加溫,稍頃,幾縷白氣冒出,主人輕揭錫紙,眾人“哇”地一聲,但見菜肴琳琅滿目,濃郁馨香扑鼻而來……

那是一個初夏的周日,我和幾位香港文化界人士在新界朋友家吃盆菜的情景。

盆菜是從附近酒家定制的,熱情的主人邊給客人夾菜邊娓娓介紹:盆菜看似粗淡,實際烹飪十分講究,分別經過煎、炸、燒、煮、燜、鹵后,再裝盆而成。盆菜的擺放更有門道,一般分三至四層,上層鋪肉,以雞鴨魚蝦豬肉為主﹔下層擺蘿卜、豬皮等易吸肉汁湯水的材料﹔中層任意選擇、豐儉由人,常用魚丸、冬菇、生蠔、腐竹等。

說實話,此前我也吃過幾回盆菜,感到只是吃個熱鬧,就菜品而言,多菜相燉,多味相混,形同雜燴,總覺有點單調,有點粗糙,有點油膩,因而吃盆菜的興致始終不高。

席間,有人說起盆菜的來歷,提到幾個傳說,其中一個傳說竟與我的江西吉安同鄉、宋末英雄文天祥有關。我十分好奇,立即探問。

朋友放下筷子,表情凝重地講了一個故事。

當年南宋大將文天祥及麾下被元兵追殺,過伶仃洋退至東莞灘頭(現深圳)。其時天色已晚,官兵糧草不足,人人又餓又乏。正當一籌莫展之時,附近漁民得知皇師抵境,更喜忠臣到來,家家戶戶聞風而動,魚蝦肉蔬悉數托出,菜碟不足就以木盆盛之,殷勤招待,惟恐不周。

文天祥一眾官兵吃了盆菜,士氣大振,繼續與元兵展開殊死搏斗。惜宋軍勢單力孤、一敗再敗,文天祥不幸被俘。1279年4月,元軍將文天祥押至崖山,逼其向宋軍殘部寫招降書,他寧死不屈,悲憤寫下《過零丁洋》一詩,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文天祥被囚4年,堅貞不降,從容赴義。

文天祥的崇高氣節讓國人感動,更令曾經招待過忠臣的灘頭漁民感泣。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以盆盛菜自此成了當地人習慣,漁民們年年月月要吃盆菜,盆菜開始流行。

盆菜背后竟藏著這麼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動人故事,連著這樣一位忠心赤膽、殉節報國的民族英雄!大家聽了皆唏噓感嘆不已。

同桌的其他朋友對盆菜此后的流傳演變也略知一二,有的還頗有研究,接過話題七嘴八舌說個不停。

原來,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演變,盆菜已不再是普普通通簡簡單單的一道菜,它流傳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被賦予的功能越來越多,凝結的文化內涵也越來越豐富,其中三方面的文化品格最為突出。

盆菜壯人氣節。A君說,盆菜的起源與文天祥的氣節有關,盆菜的傳續則與新界人對傳承民族氣節的抗英先烈的紀念不無關聯。1898年6月9日,英國與大清簽訂租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新安縣深圳河以南之地,歸入英屬香港殖民范圍。次年4月,英國人在新界正式升起英國國旗,准備接管新界。此舉激起以屏山鄧氏為首的新界原居民各大氏族的極大憤慨。屏山鄉、廈村鄉、十八鄉、錦田鄉和大埔七約等鄉村與氏族紛紛起來抗爭,鄧氏還招攬了東莞雁田、懷德的同族前來參戰,與英軍激戰六天,史稱“六日戰爭”。然終因武器落后,敗於英軍。參戰鄉民傷亡慘重,殉難者達500余人。此后多年,參戰鄉的村代表於每年秋分日齊集古廟拜祭保鄉衛族壯烈犧牲的烈士,並在廟前以盆菜招待各村60歲以上的男丁。吃盆菜成為紀念先烈的重要形式。1997年香港回歸時,鄧氏族人再次在屏山達德公所門前舉辦盛大盆菜宴,祭奠並告慰抗英先烈。

盆菜增進團結。B君說,盆菜所用的盆子是圓的,象征團團圓圓、同心同德﹔盆菜分層疊放,寓意上下和睦、融為一體。新界人把吃盆菜作為改善鄰裡關系、增進村民團結的重要方式。吃盆菜時村民圍在一起,不分彼此、不排長幼、不論貴賤、不比尊卑,一桌人同吃一盆菜,邊吃邊聊,吃出和諧氣氛,吃去往日不快。新界原居民祭祖時必吃盆菜,其中屏山三圍六村的鄧氏場面最大。建成700多年的鄧氏宗祠是香港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宗祠。每次祭祖完畢,鄧氏宗祠內外,數十張圓桌便依次鋪開,鄧氏子孫相圍而坐,開心吃盆菜,氣氛熱烈。

盆菜烘托喜慶。C君說,盆菜是新界和廣東許多鄉村喜慶日子必選的傳統菜式,寄意“十全十美”“圓圓滿滿”。盆菜宴席幾乎全年不斷,新人結婚時的“喜酌”、給小孩擺滿月酒的“姜酌”、為長者慶生祝壽的“桃酌”都要吃盆菜。還有添丁的“點燈”儀式也要吃盆菜,村民吃過盆菜宴,便代表承認孩子的身份,孩子就正式成為村中一員。最喜慶的吃盆菜還是過年,尤其是廣東“萬人盆”的村宴,鋪天蓋地、不見頭尾,人聲鼎沸、喜氣洋洋,那是整個村庄的狂歡。這種春節村宴,香港的同宗鄉親也常趕去參加,那是他們一年一度探親友、敘別情、看老屋、祭先祖的時機。廣東村民總把香港宗親奉為上賓,他們也入鄉隨俗,一雙筷,一盆菜,吃得津津有味。

朋友們的講述讓我大開眼界。

我深知,世間許多物品皆因人們的喜好而被賦予一定的美好品格,或淡泊朴素,或柔軟包容,或高貴典雅,或堅韌剛強,因而被傳承千百年、贊頌千百次。比如,白居易的詩:“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稱贊了水的淡泊名利和竹的虛懷若谷﹔王冕的詩:“不要人夸好顏色,隻留清氣滿乾坤”,贊美了梅花的高風亮節﹔周敦頤的《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謳歌了蓮花堅貞不渝的高尚品格。盆菜極少入詩,但諸多物品中似盆菜這樣承載如此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賦予這般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受到這多男女老少的歡喜追捧實為罕見。

聽了盆菜的一番故事,盆菜在大家眼裡頓時閃亮起來,再下箸,我和同席皆不忌葷素,不挑肥瘦,大快朵頤,似乎頃刻間能從盆菜裡沾了喜氣、長了文化、壯了氣節。

香港是美食之都,每一道菜裡都有割不斷的歷史、說不盡的故事、載不完的文化,這正是“東方之珠”熠熠生輝的內核所在、光亮所在、力量所在。

我不禁心生感慨:成於品質,立於品格,一道美食得以傳承數百載﹔敬畏歷史,珍視文化,一座城市方可繁榮千百年。(稿件來源:南方日報)

(責編:孟麗媛、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