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兩千余年 考古專家推進定陶漢墓拆解保護
“作為中國目前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漢代‘黃腸題湊’墓,定陶漢墓本身的結構就是一件大文物。隨著拆解保護工作的推進,與之有關的重重謎團或在一年后逐漸解開。”著名考古專家、原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鄭同修長期主持定陶漢墓考古發掘工作,14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透露上述信息。
在塵封了兩千多年后,位於山東菏澤的定陶漢墓於2010年10月啟動搶救性發掘。根據該墓葬的規模、規格和保存情況,專家認為它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好的“黃腸題湊”墓葬。但令考古工作者驚喜之余又倍感遺憾的是,清理后的墓室沒有任何隨葬品,墓主人身份成謎。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推進,更多謎團等待解開。
“‘黃腸題湊’在古代專門用於帝王葬制,有特別貢獻的大臣和地位重要的諸侯王要獲得天子的特許才能使用。”鄭同修解釋說,“黃腸”指木材的材質,“題湊”指建筑的砌筑方式。從目前考古發現情況來看,全國已發現16座,均為西漢時期,如北京大葆台漢墓、江蘇高郵天山漢墓、安徽六安雙墩漢墓等,但按照文獻記載,最早可能在戰國晚期就已經出現。
鄭同修進一步介紹說,不同於其他地方出土的“黃腸題湊”墓,定陶漢墓木材使用量初步估計達2200立方米,黃腸木、棺材、蓋板分別採用柏木、梓木、楠木和硬木鬆,其獨特的墓葬結構、考究的建筑設計以及使用原材料的數量,完全符合文獻記載的“黃腸題湊”葬制和漢代禮制,墓葬規格明顯高於過去發現的諸侯王墓。
“由於墓室空無一物,連擺放隨葬品的痕跡都沒有,使得墓主人身份始終沒有鐵証來斷定。在墓室內清理完畢后的保護工作過程中,僅在主墓室門口下部發現有一個小洞室,置放一件竹笥,其內盛放絲袍一件。”鄭同修說,定陶國在漢代是諸侯王的封地,之前最先猜測墓主人可能與定陶王有關。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推進,他思考發現,盡管定陶國在當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也僅是一個諸侯國,諸侯王的身份還夠不到定陶漢墓的規格。
鄭同修稱,結合文獻記載、墓葬所在地以及墓葬規格,現在推測來看,墓主人身份很可能是定陶王劉康之妻、漢哀帝劉欣之母丁太后。據記載,漢成帝去世后沒有子嗣能繼承皇位,就將定陶王的兒子劉欣接到長安,讓他成為西漢第十一位皇帝漢哀帝,其母丁姬的身份就是皇太后,配得上帝王葬制。
雖然定陶漢墓目前沒有發現隨葬品,但墓葬頂部及周邊使用了大量青磚用以封護,僅墓葬頂部的青磚就多達1.3萬余塊,連同周邊的封護用磚初步估計約有3.5萬塊。
“墓葬頂部有兩層青磚,目前統計約有1.3萬多塊。更為難得的是,這些青磚90%以上都帶有文字,形式包括朱書、墨書、刻劃、戳印等,內容主要涉及人名、地名。”鄭同修介紹,這些文字磚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所謂“物勒工名,以考其成”,推測上面的文字記錄了燒制這些磚的地方和工匠名字。
此外,在對黃腸木進行脫水保護實驗時,考古人員還發現每根木頭上也都有墨書文字信息,文字信息涉及到紀年、方位編號、尺寸、多種官職名稱。目前發現的“河平二年”“建始四年”兩個紀年,都是漢成帝時期的年號。
鄭同修分析說,從年號不僅可以准確地推斷出墓葬年代的上限,也可進一步推斷,建造該墓葬的木材應該屬於國庫的儲備,也隻有皇帝才有權利調用國庫資源修建陵墓,這也是推斷墓主人是丁太后的有力証據。
鄭同修告訴記者,中國漢代經濟發達,社會物質基礎好,人們思想活躍,講究孝文化,厚葬之風盛行。定陶更在當時被視為“中原之中”,是著名的經濟都會、軍事要地和水陸交通樞紐。“定陶漢墓的發掘給‘黃腸題湊’墓葬形式的研究帶來新思考,對研究西漢帝陵墓葬制度具有特殊意義。”
隨著墓葬發掘工作的推進,又不斷有新的發現。定陶王陵漢墓拆解保護項目於2019年年底啟動,促進了定陶漢墓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工作。鄭同修說,發掘和拆解保護工作每推進一步,都會發現新的驚喜,很多現象是他在過去考古工作中從未見過的。“預計一年后,拆解保護項目全面落實,很多謎團逐漸就能找到合理解釋。”
定陶漢墓曾入選2011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和“2012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趙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