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浙江台州書刻匠人:“叩刀問道”鐫刻時代記憶

2020年07月15日08:15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浙江台州書刻匠人:“叩刀問道”鐫刻時代記憶

“一幅書刻作品,需經過拓稿、刀刻、上色等多道環節,最后還要體現出一種意境。”14日,王宇根談及書刻藝術時說,“意境最重要,作品如果沒有獨特的意境,就像是批量制造的產品,就不是藝術了。”

書刻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門類,兼具書法藝術之魂魄和現代藝術之精粹。書刻以刀代筆,使各類木板版面上的刀刻痕跡和木板質地具有類似書法筆墨的藝術韻味,稱為“刀味”或“木味”。

王宇根,浙江省台州市書法家,多年來專注於書刻藝術,用手中的刀雕刻出一幅幅精品,成為時代的“剪影”。“我自幼愛好書法,2017年接觸書刻藝術,從此就‘著了迷’。”王宇根說,3年多來,他幾乎把全部的業余時間都拿來創作。

從一開始的純抽象的西方現代藝術流派,到后來回歸傳統、重新回到書法藝術,再到后來借鑒后現代藝術、講究作品意境,王宇根可謂是“刀耕不綴”,短短3年間就創作了60多幅作品,對刻字藝術的理解也不斷加深,技法日臻成熟。

“現在我刻字不用打草稿。”王宇根說,自己是黨員,在疫情期間,特別想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抗疫出力,便一口氣刻了十幾幅作品,內容有“戰疫”“逆行者”“盾”“三月三”等,表達的都是對抗疫一線的感念和祝福。

近日,王宇根書刻藝術作品展在台州市路橋區亮相。走進展廳,書刻藝術獨特的魅力扑面而來,造型、風格、色彩各異的刻字作品,讓人賞心悅目。

其中,一幅以西晉書法家陸機的“平復帖”為主題的刻字作品引人注目。其1米見長、3分米見寬,通體黑色,中間陰刻出荷葉的形狀,裡面“平復帖”的文字清晰可見,頗具原帖的韻味。仔細觀摩,又能發現其作品中的大部分文字採用陽刻手法,個別字則刻意被處理成了陰刻。

“這並不是我故意為之,一開始就打算刻成陽刻,可忽然又想把它刻成陰刻,就是心之所到、刀之所落,自然而然就變成了這樣。”王宇根說,自己刻這幅作品,有感於全國上下團結一致抗擊疫情,借用“平復帖”期待疫情早點結束。

王宇根的作品不僅僅是外在意義上的美觀,而且傳達著深刻的含義。正如他的“觀”字作品,筆畫和筆畫交叉錯落,但繁體字的寫法讓其“頭部”呈現出兩隻眼睛,表達的正是觀察的意味。

“書刻既能制作精細,也能用簡約的刀法傳遞書法的風韻,更強調刻畫的力度、黑白的對比、立體黑色的濃淡關系等,實現書法藝術在木板上的二度創作。”王宇根介紹道。

“王宇根痴迷於書刻藝術,用幾把雕刀等工具,在木頭上雕刻出了自己的一方天地。”鄭聰賓書法名家工作室的領銜人鄭聰賓評價這些作品內容豐富,手法別致,異彩紛呈,既有復制木刻,又有創作木刻,也有對“夢回秦漢”“武威漢簡”等素材的別致思考……

“一方書刻一個世界,它展現的是時光饋贈的、也是時光年輪的現實表達,以及心與自然共創的世間奇態。”鄭聰賓談道,“書刻藝術需要長時間的靜思、漸悟,刀尖削盡,木頭還是那方木頭,但早已傾注了一個書刻者獨到的所觀、所思、所感和所悟。”

書刻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對於書刻作品,王宇根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要在刻字藝術上更上一層樓,還是要在書法上再下功夫,叩刀問道,觸達書刻藝術之真諦。”王宇根如是說。(范宇斌)

(責編:孟麗媛、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