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多地古橋被沖毀 如何在洪水中守護文物古跡?

2020年07月15日08:17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痛心!多地古橋被沖毀 如何在洪水中守護文物古跡?

這個夏天,中國南方的持續強降雨除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外,一些地方的文物古跡也因災受損,備受關注。

多座古橋被沖毀

“不讓一塊鎮海橋石去‘流浪’!”

幾天前,安徽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其微信公眾號文章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並宣布將原樣修復被洪水沖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海橋。

鎮海橋始建於明代,是一座長約131米的7孔石拱橋,同時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月7日,鎮海橋橋體出現垮塌,橋面部分基本被沖毀,受損嚴重。

7月8日,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江西婺源縣彩虹橋,也被洪水沖毀了橋面和橋廊。這座全長140米的古橋,已有800余年歷史,此前被譽為“中國廊橋史上的絕版”。

此外,位於安徽旌德縣的樂成橋也在洪水中倒塌。據國家文物局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7日下午16時,南方11省份有13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受到損失。

眼見這麼多古建因災受損,不少網友都有這樣一個疑問:在洪水面前,這些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古橋等不可移動文物為何變得如此脆弱?

古橋為何如此“脆弱”?

針對這樣的問題,近日已有不少媒體進行了調查。

有文章指出,“保護古橋不如造新橋出政績”的思路,導致部分古橋實際處於失管狀態。也有報道發現,一些地方古橋維修加固項目推進緩慢。

當類似情況遭遇洪澇災害,古橋被毀似乎就成了必然。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萬金紅13日撰文指出,在缺乏專業防洪減災措施下,文物建筑在遭受洪水襲擊的時往往會遭受毀滅性打擊。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喬雲飛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也坦言,像古橋這類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確實較多地受制於客觀條件。“古橋的保護與當地的河道、地形地貌、降水量和防災能力等狀況都是緊密相關的。”

他同時指出,“古橋梁是適應當時自然環境和交通需要建造的。隨著社會發展,地方上的一些建設活動可能會把多年斷流的河道填埋。在雨水小的時候,這些斷流河道可能沒什麼作用,但是在雨水大的時候,它一定是泄洪通道。”

“要讓古建也有天氣預報”

針對汛期文物安全問題,國家文物局近日已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文物、博物館單位要切實增強防災減災意識,針對古橋被沖毀、古城牆坍塌、古建筑垮塌和古樹名木傾倒等災害風險,制訂應對重大洪澇和地質災害預案,增強突發性災情的應急處置能力。

喬雲飛告訴記者,國家文物局一直很重視相關問題。“去年科技部和國家文物局專門開展了‘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應急處置研究’的相關工作。去年年底已經立項,目前正在推進這方面的工作。”

作為“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應急處置研究”項目負責人,喬雲飛說,“從預防的角度來說,我們要研究在什麼樣的災害等級情況下,能夠採取什麼樣的前置措施,最大程度避免不可移動文物遭受自然災害影響。比如說建立古建監測常態機制、採集並更新相關數據,研判其可承受災害等級。再有,針對洪澇災害,結合古建筑、古遺址歷史環境研究,可以通過環境整治在古建筑、古遺址周邊設置泄洪、排水設施,預防洪澇災害。”

“在文物保護方面,未來應該著手做相關的預警,就像天氣預報那樣。我們的理想是,將來可以在自然災害預警的同時,也能對文物古跡發布預警信息。同時,一旦不可移動文物受損,可以盡快做出應對措施。”他說。

記者注意到,不少受損古橋所在地的相關部門已發布通告,將搜集被沖走古建構件,盡快修復。

據報道,7月11日,江西婺源已確認搜尋到的彩虹橋構件有:東側引橋與一號墩間的大梁一根,枋五塊,平盤一根,損壞構件及小構件若干。黃山市已明確,將打撈被洪水沖垮的鎮海橋原料,並盡快原樣修復。

對此,喬雲飛肯定了上述地方的相關做法。“這是一個受災后處置的方法。如果能夠把建筑構件收集得比較好的,同時按照文物原有的形式恢復,文物本身的受損就降到了最低。”(記者 宋宇晟)

(責編:孟麗媛、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