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付搶險金、全民守護 多方協力搶救洪災受損文物
近日,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截至7月16日,我國江南、華南、西南地區11省份有5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受損。國家文物局和地方政府是如何開展文物搶救工作的?如何減輕文物古跡在不可抗力災害中的損傷?今天,我們一起關注洪澇災害中的文物保護。
國家文物局:撥付文物應急搶險資金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是近年來汛期文物受損最為嚴重的一年。
針對洪澇災害中的文物保護工作,日前,國家文物局已印發《關於加強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保持高度預警狀態,密切關注汛情,全面排查可能面臨的災害險情,整治安全隱患,周密組織防災減災工作。對於受到洪水災害威脅的文物採取遮蓋、加固、支頂、圍擋、排水、防滲等排險措施,防止或減少文物受損。
重慶市黔江區,洪水漫灌濯水古鎮。圖源:新華社
在此次洪水災害中,長江流域省份降水量大,洪水迅猛,文物受損情況較為嚴重。為做好受損文物后續保護工作,搜集、保存好文物構件或者部件,組織文物修繕、修復,將文物損失降到最低,國家文物局已向文物受災嚴重的四川、湖北、廣西、安徽、江西、湖南、重慶等省份撥付文物應急搶險資金350萬元。
接到國家文物局通知,相關省份文物部門和文博單位啟動汛期安全應急機制,暫未受到洪水災害影響的地區則以“防災”為主。以身處長江流域、受強降水及洪澇災害影響的南京為例,南京文物部門和文博單位加強了對文物古跡的巡查檢修,並將在必要時對石刻等文物古跡進行加固,以防汛期災害來臨對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江西發出“彩虹令”:尋回文物構件
文物古跡濃縮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那些傳承了千百年的文物古跡歷經滄桑,堅固程度與初建時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我國古代文物建筑大多是木構架結構,採用木材、磚瓦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古代建筑選材所限使其更易在自然地質災害中受損。
以江西婺源彩虹橋為例,這座始建於南宋、迄今屹立800余年、採用“四墩五孔五亭六廊式”結構的廊橋被譽為“中國廊橋史上的絕版”。然而,彩虹橋半船形的橋墩之上,木質橋面榫頭之間僅用木釘固定。因木質結構難以保存,彩虹橋歷朝歷代都經歷了修護和加固。7月8日,洶涌而來的洪水一度淹沒至橋面以上1.5米,彩虹橋木質橋面(兩廊一亭)受洪水沖下的大樹直接撞擊而損毀,散落的木質構件被洪水沖走。為修復彩虹橋,江西婺源緊急發出“彩虹令”,尋找彩虹橋被洪水沖走的原木構件。
工作人員搬運被洪水沖到下游的彩虹橋大梁。婺源縣文物局供圖
經過數日搜尋,彩虹橋三根主梁已被尋回,幾十件最遠被沖至下游53公裡處的木質結構也被陸續尋回,遺憾的是兩根主梁存在較大范圍的破損斷裂,可能無法用於修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美景何時能得以重現,還需專家進一步測量、修復。
網友:橋坍塌的那一刻,心也跟著顫抖
始建於唐貞觀年間、重建於清代的武當山五龍宮龍虎殿,江西婺源屹立800余年的南宋彩虹橋,承載著安徽屯溪數代人記憶的“老大橋”明代鎮海橋……數百處文物在洪水等自然災害中受損,不僅讓專家扼腕,也讓無數網友痛惜。
面對彩虹橋被洪水沖毀,江西網友說:“我是江西的,我爺爺聽到說彩虹橋有一部分被沖了之后特難過,說這橋再過兩百年就變成千年古橋了,然后我安慰他好久說隻沖掉了一節,一定會修好的,一定要修好呀。”
鎮海橋因洪水坍塌。圖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此次洪災中,安徽傳承了400余年的明代鎮海橋、樂成橋等多座古橋被沖毀,安徽網友也表示:“沒想到家鄉以這樣的方式上熱搜。橋坍塌的那一刻,心也跟著顫抖。400年的歷史,就這樣散落在歲月的長河裡了……”
這些被洪水損毀的文物古跡,有些是傳統技藝和藝術的生動傳承,有些是地方特色文化的物質載體,有些則是與當地人朝夕相處的情感記憶。
此次洪水災害,在另一層面上也為全面保護文物古跡敲響了“警鐘”,要繼續完善文物防災減災應急機制,完善文物災害險情監測預警、風險評估研判、災情防范、受災處置、信息報告、災后修繕修復等一系列應急處置程序和措施。下一次面對洪水等自然災害時,我們可以更好地為文物古跡遮風避雨、抵擋風浪。
歷經滄桑,文物古跡能留存至今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幸事。保護好它們,是我們每個人的職責,讓這些“活”了千百年的文物在未來的日子裡,依然能為子孫后代們講述它們的歷史故事。(綜合國家文物局、中國江西網、江蘇新聞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