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今日大暑|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杜佳妮
2020年07月22日08:01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氣溫逐漸升高,我們也迎來了大暑節氣。這樣“上蒸下煮”的天氣,隻要出門就能體驗到什麼是“出門1分鐘,流汗2小時”。大暑時節有哪些有趣的民俗文化?古人詩詞中又是如何描繪大暑的?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燒伏香”“斗蛐蛐”

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為螢”。螢火虫通常分水生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虫會在枯草產卵,到夏季便會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虫是腐草變成的﹔二候“土潤溽暑”。《禮記·月令》中說到,“土潤溽暑”即土壤潮濕,天氣悶熱——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因此是作物瘋長的時節﹔三候“大雨時行”。大雨消暑,天氣見涼,逐漸向秋天過渡。

大暑正是收割播種的農忙時節,但此時又很容易出現自然災害。因此,在古代,“燒伏香”成為了大暑的習俗,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到了現代,“燒伏香”則是用來祈福工作順利、收獲滿滿。

除了“燒伏香”,還有很多古代風俗習慣流傳至今。比如在浙江台州地區就有送“大暑船”的傳統。每年大暑,伴著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們會抬著大船在街上巡游,最后在大海點燃,以此祈福平安健康、生活富足。

大暑是蟋蟀出沒最多的季節,因此“斗蟋蟀”也成為一些地區深受人們喜愛的風俗。斗蟋蟀也很“講究”,需要挑選體型雄壯矯健的蟋蟀,用馬尾鬃來引逗,讓他們相互較量。這項活動也成為了人們在炎熱夏季裡消遣娛樂的快樂源泉。

“飲伏茶”“晒伏姜”

大暑節氣的飲食習俗也值得探究。俗話說“大暑養生,冬病夏治”。《皇帝內經·素問》有雲:“春夏養陽,長夏勝冬。”大暑至,暑伏天是驅陰補陽養生的好時節。中國民間有飲伏茶、晒伏姜、喝羊湯等習俗。

從古至今,民間都有大暑飲伏茶的習俗。那麼伏茶有什麼特殊的功效呢?伏茶一般是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著清涼祛暑的作用。

民間還流傳著“晒伏姜”的習俗。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上容器蒙上紗布,在太陽下晾晒。伏姜對治療胃寒、傷風咳嗽等有一定的效果。一些地方還有大暑節氣吃姜汁調蛋的風俗,姜汁能去除體內濕氣,因此在暑濕時節食用姜汁調蛋很補人。

“伏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魯南地區至今流傳著“喝暑羊”的習俗,一碗調配著辣椒油、醋和蒜的羊肉湯,喝罷全身大汗淋漓,既可帶走五臟積熱,同時又排出體內毒素,有益健康。

民間諺語說到:“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古詩納涼“心法”

古代沒有風扇空調,古人通常會在大樹下乘涼,或者倚靠水畔亭旁消夏。正如南朝詩人徐勉在《晚夏》詩中寫道:“夏景厭房櫳,促席玩花叢。荷陰斜合翠,蓮影對分紅。此時避炎熱,清樽獨未空。”夏夜納涼,席地而坐,欣賞水中蓮荷,還有美酒相伴,實在愜意。

唐代詩人白居易也在《銷夏》中給了我們消暑的建議,“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可謂道出了心靜自然涼的真諦。

也有古人喜歡深居遠山避暑。王維給后人留下了百吟不厭的《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唐代高駢也在《山亭夏日》中雲:“綠樹蔭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山亭間薔薇飄香,透過文字都能感受到一絲涼爽。

大暑已至,不論是傳統習俗還是古人詩詞,都蘊含著消暑和養生的智慧。希望大家注意防暑,完美一夏。(綜合:光明日報、中新網等)

(責編:杜佳妮、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