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洗晒節”,有什麼有趣的習俗?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為了防止東西發霉、虫蛀,人們會在雨季到來之前將日常用品拿出來洗刷晾晒,每年農歷六月初六還被稱為“洗晒節”,不僅民間要洗洗晒晒,皇家在這一天也要大洗晾晒一番。
“六月六”作為節日最早始於北宋年間。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為了洗刷澶淵之盟的恥辱,宋真宗趙恆意欲封禪泰山,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偽托夢見神人,當降天書,果然在當年正月初三、六月初六,上天分別在京師和泰山兩次降下天書,宋真宗龍顏大悅,特意將第二次降下天書的六月六日定為“天貺節”,並在泰山腳下的岱廟修建一大殿,賜名“天貺殿”。次年五月“詔兗州長吏,以天書降泰山日詣天貺殿,建道場設醮,以其日為天貺節,令諸州皆設醮”。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記載:“祥符四年正月,以六月六日天書再降日為天貺節。在京禁屠宰九日,詔諸路並禁。”從此,上行下效,六月初六就成為一個固定的節日了。
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一節日的內涵卻發生了改變,逐漸演變為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節日。《安平縣雜記》稱:“六月初六,俗名是日天門開,人家競曝衣服,謂不虞霉爛。”明清時,無論宮廷還是民間,都有此日洗晒的習俗。
這一日,皇家“洗”的工作主要有兩項,一是洗馬。明人孫國敕《燕都游覽志》載:“每歲六月六日,中貴人用儀仗鼓吹導引洗馬於德勝橋之湖上,三伏皆然。”明清宮廷六月初六洗馬的風俗非常盛行,明代劉侗等《帝京景物略》也說,當日由御馬監太監打著旗幟,鼓樂引導數百匹御馬洗浴。洗馬的過程在整個三伏天都會進行,並不局限於六月六當日。除了洗馬,還會洗一種獨角青牛。《北京歲華記》載:“六月十二日,御廄洗馬於積水潭,導以紅仗,中有數頭錦帕覆之,最后獨角青牛至,諸馬莫能先也。”獨角青牛比較罕見,常引得眾人圍觀獵奇,清人有詩道:“古潭連內苑,御馬洗清流。夾岸人如蟻,爭看獨角牛。”
二是洗象。大象在宮廷儀仗中承擔了重要的作用,明清宮廷都設有象房,位於宣武門內以西城根一帶。《帝京景物略》記載了明代洗象的壯觀場景:“錦衣衛官以旗鼓迎象出順承門(即宣武門),浴響閘。象次第入於河也,則蒼山之頹也,額耳昂回,鼻舒糾吸噓出水面,矯矯有蛟龍之勢。象奴挽索據脊,時時出沒其髻。觀者兩岸各萬眾,面首如鱗次貝編焉。然浴之不能須臾,象奴輒調御令起,雲浴久則相雌雄,相雌雄則狂。”明人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也說過,洗象一年僅此一次,“因相交感,牝仰牡俯”,此時大象容易發情狂暴,互相追逐交配,控制不好就會沖撞圍觀人群,因此不敢久洗。清人《燕京歲時記》載:“象房有象時,每歲六月六日牽往宣武門外河內浴之,觀者如堵。后因象瘋傷人,遂不豢養。光緒十年以前尚及見之。”看來洗象的風俗一直延續到光緒年間才逐漸消失。
相比洗浴來說,明清宮廷晾晒的工作更多。
一是晒龍袍。有一首《清宮詞》提到:“端凝殿在乾清宮東偏,明代尚衣所在,清沿之。六月六日端凝首領太監奏請晒晾龍衣。”
二是晒歷代帝王御容畫像。《春明夢餘錄》載:“景神殿在太廟東北,奉藏列聖御容,每歲六月六日太常寺吉服詣殿晒晾。”
三是晒歷朝帝王御制文集、實錄以及古今君臣畫像、符券、典簿。《萬歷野獲編》記載:“六月六日本非令節,但內府皇史宬晒暴列聖實錄,列聖御制文集諸大函,則每歲故事也。”明末太監劉若愚《酌中志》載:“古今通集庫,系印綬監所掌,古今君臣畫像、符券、典簿貯此。每年六月六日晒晾,如皇史宬例。”
四是晒鑾駕。《帝京景物略》載:“六月六日,晒鑾駕,民間亦晒其衣物,老儒破書,貧女敝缊,反覆勤日光,晡乃收。”
五是晒金鼓旗纛等儀仗。《大明會典》載:“凡聖節、正旦、冬至三大朝會,本衛官先期於御前奏請金鼓旗纛擺列。遇郊祀等項、車駕出入,則陳於錦衣衛鹵簿之前。每歲六月六日,照例奏請晒晾。”
六是晒樂器。《明太學志》載:“六月六日同太常寺遣官開晒樂器。”
七是晒御樂庫袍服。《大明會典》載:“凡御樂庫看庫人役,三年一次僉補,每年六月六日晒晾在庫袍服。”
皇家的洗晒節,都與皇帝、宮廷禮儀等密切相關,但在本質上與民間一樣,都是為了防止衣服、書籍等日常用品發霉、虫蛀。不過現在紫禁城的寶貝大多收藏在恆溫恆濕的地庫,不用出來晒太陽啦。(許冰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