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幸福就在平常的日子裡

2020年08月06日09:0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展廳門口5隻大小不一、色彩艷麗、形象夸張、憨態可掬的布老虎,告訴來往的觀眾,這是一個“接地氣”的展覽。國家博物館南1展廳,“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帶您走入山東村居人家的生活,品味男耕女織的恬淡與幸福。

  展廳裡,功能各異的農具和柳編、美觀舒適的居住空間、花樣繁多的飲食器具、凝聚巧思的織繡和印花布、精美考究的節俗用品、趣味盎然的兒童玩具,無不傳遞著山東人民對富足與美的追求。1500余件(套)展品,承載著生活的記憶,維系著綿長的鄉愁,傳承著民間藝術傳統,記者從中體會出了山東人民傳承千百年的生活理念——幸福就在平常的日子裡。

  打柳編筐養活一家

  一走進展廳,便被各種農具“填滿”視野。

  麥作是歷史上齊魯大地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人們在長期的麥作實踐中,不斷改進種植技術,改良農具,推進犁、耬、鋤、扇車、轆轤等農事器具的創新發展,展現了“量材為用、適用為上”的造物智慧。

  山東沿河、湖區及窪地適宜草、柳、葦等植物生長,各地農村都有用野生植物或農作物廢棄物編制筐籃的習俗,民間也有“打柳編筐,養活一家”的說法。這些編法不同的盛器,雖材質造型各異,大小用途不一,但都是農家必備的家伙什兒。

  對於絕大多數城市長大的觀眾來說,要准確說出每件農具的名字和用途,著實是種挑戰。且不說在地裡耕作時用的“大家伙”,就連裝東西的籃子還要分成若干種,展台上,光是被稱作“箢子”的籃子就有好幾種。記者問了好幾位現場觀眾,沒人能說清它們的區別。但是通過這些大大小小的農具,我們看到了山東各地百姓就地取材、量材為用、因材施藝的智慧,也明白了他們在編織這些生產生活日用之物時,就是在編織農家幸福生活之夢。

  安居敬業知足常樂

  展廳裡模擬設置了幾處生活空間,四平八穩的八仙桌、四出頭的官帽椅,還有開門設窗、挂匾懸對、日用陳設、一日三餐……觀眾從點滴細節中,可以感受到明經知訓、講信修睦、儉以養德、禮儀傳家的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傳遞出安居敬業、和諧識禮、知足常樂的小康情懷。

  民以食為天。展品中各種與飲食相關的餐飲廚炊用具種類豐富、頗具特色,讓記者充分領略了山東民間宴飲規矩之細致、禮節之繁多。一日三餐,下廚上灶,離不開“鍋碗瓢盆勺子鏟,風箱炊帚刀蓋帘”﹔飯菜上桌,必備杯盤碗盞勺筷﹔茶具品類繁多,造型、裝飾頗具匠心﹔各類酒具齊備合用,設計滿溢靈氣……

  魚是山東人的日常食品,而魚盤亦極常見。所謂魚盤,是指淄博窯區燒制的帶有魚紋裝飾的釉下彩繪陶瓷器皿。有人說其創制靈感來自魯菜名吃“糖醋鯉魚”。魚盤曾是魯中及膠東地區餐桌上的必備餐具,百姓多用來盛放水餃、酥鍋、魚等,又因魚的形象在民間有“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逢年過節闔家團圓的飯桌上更是少不了魚盤,各類美食與盤中魚兒交相呼應,滿盤盡是喜慶與吉祥。淄博魚盤在一代代窯工的傳承創新中,形成了單魚盤、雙魚盤、多魚盤及鯉魚盤、金魚盤、魚化龍紋盤等多樣種類,其中尤以鯉魚形象的魚盤最為常見,就像展廳裡的那些,日常繪有“吉慶有余”“年年有余”等吉祥文字,最受百姓歡迎。

  爹紡花娘織布

  傳統中國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決定了“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山東紡織自秦漢時期已全國聞名,明代初期,隨著棉花種植引入山東,魯北、魯西南等地成為我國重要的棉紡織基地﹔清代,濮州(今山東鄄城)棉織布曾作為御用貢品。當“一鋪一蓋”嫁妝滿櫃時,就意味著女子的技藝習得與婦功養成。在機杼聲聲中,女人們織造出對生活的祈願與情感。

  展廳中,鋪天蓋地、花紋各異的手工織布,以及傳統的木質織機,共同營造出一種“爹紡花、娘織布”的氛圍。其中有一種被稱作“老朝廷”的格子圖案,據說是魯錦的經典紋樣,也是藍黃色彩搭配的經典。這是一幅流傳已久的圖案。它取材於歷史事件和神話故事:堯帝善理國政,百姓安居樂業。堯去世后,織者織出這種錦紋以示對他的懷念,表達對太平盛世的向往。在記者看來,這個圖案就是黃藍相間的格子,在織工看來卻是“內羅城外羅城,裡頭坐著個老朝廷”,黃格象征著宮殿的外部,藍格象征著宮殿的內部,宮外明亮舒坦,宮內安詳平靜。紋樣流傳至今,寓意生活富足太平。

  據了解,山東織花布採用礦物染料染色,經72道工序,以木質織機手工織造而成,近2000種花格圖案皆為對生活與自然萬物的形象闡釋,呈現出朴素而絢麗的裝飾意味。這些花布雖不是綾羅綢緞,卻也是巧手織就、五彩斑斕,讓生活富於溫馨的色彩。

  有滋有味樂天達觀

  齊魯百姓順應四時生產勞作的同時,將平凡的日常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張弛有度。人們亦借助不同時刻的游藝活動,打造了平凡生活中的一個個華彩樂章,體現了樂天達觀的文化性格。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任何時候,過大年都是一年中無可替代的重頭戲,再窮也要買一幅年畫回家裝點居室。傳統年畫構筑起了民間百姓的生活理想。山東年畫,最出名的應是濰坊楊家埠年畫。近些年,因為高密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故鄉,當地的灰扑年畫也日漸聞名。此次展出的楊家埠年畫和高密灰扑年畫都是門神。

  民間游戲競技是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合了音樂、舞蹈、戲曲、雜技以及體育競技等多種形式,如正月玩花燈、春日放風箏、夏秋斗蟈蟈、看皮影戲等。它們是百姓繁忙耕作之余的自我調節,也承載著寓教於樂、寓教於趣、寓健於娛等多重目的與文化功效。

  展櫃裡一隻扁圓形的蟈蟈葫蘆“木蘭從軍”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蟈蟈葫蘆是豢養蟈蟈、供人把玩的器具,伴隨唐宋古老的鳴虫逗樂習俗而延傳至今。聊城是山東蟈蟈葫蘆的重要產地。明清時期的聊城是京杭大運河上的重要商埠,雕版刻書業發達,為葫蘆雕刻提供了優良的刻工資源﹔同時也因地處魯西平原,光照充足,適宜葫蘆種植,當地逐漸形成葫蘆種植、雕刻、銷售於一體的格局,產品運達南北。聊城蟈蟈葫蘆有刀刻、片花、烙畫等多種工藝,以及戲曲人物、魚虫花卉等多種題材。這隻“木蘭從軍”就屬於最具特色的刀刻戲曲故事,雖雕刻手法粗獷,人物造型卻很傳神。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的展品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創建的中國民藝博物館館藏為主,既是山東地區人民千百年智慧的結晶,也凝聚了潘魯生及其團隊研究的汗水。潘魯生長期致力於我國民族民間文化的搶救保護與研究工作。他說:“民藝資料的遺存在逐日減少,而且收集的難度也增加了……特別是隨著人類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們身邊的民間手工藝品、民間交通工具、紡織工具、生活用器用具等每年又有多少在消失甚至受到人為的丟棄和破壞,我們沒有理由不像保護生態平衡、保護珍稀動植物那樣保護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手工文化,保護正在遺失的傳統。假如有一天我們身邊的傳統文化真的消亡了,我們會不會像忍受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一樣忍受文化的枯竭,忍受文化生態的失衡呢?”或許這就是本次展覽命名為“記住鄉愁”的初衷吧。(本報記者 李韻)

(責編:劉喆、韋衍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