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溫潤典雅的譯文感動讀者——回憶舒昌善先生

2020年08月15日07:0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溫潤典雅的譯文感動讀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斯蒂芬·茨威格 著 舒昌善 譯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斯蒂芬·茨威格 著 舒昌善 譯

舒昌善先生修訂手稿 資料圖片

奧地利傳記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的自傳性作品《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中,曾不無傷感地回憶起1931年他度過的50歲生日:“我正是通過媒體而得以發展,並且通過媒體發表自己的各種文學作品……把我的言論和思想傳播到人群中去。我的生存空間遠遠超出我自己居住的范圍……”在茨威格回憶這一切的時候,他的作品在德語世界已被列為禁書,他本人也在多年的顛沛流離之后,終於放棄了自年輕時代就抱持的對歷史進步的理想主義信念,甚至都等不及看到這部作品的出版就匆匆了結了生命。假如茨威格靈魂有知,假如他知道有一個中國人把自己大半生的心血都傾注於翻譯他的作品,溫潤典雅的譯文吸引和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中文讀者,想必他會大感欣慰。這位譯者就是前不久離開我們的舒昌善先生。

1984年,三聯書店《讀書》雜志刊登了一篇題為《真實·感染·魅力:讀斯蒂芬·茨威格的歷史特寫》的文章,這也是茨威格的成名之作《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第一次被介紹給中國讀者,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舒昌善。兩年之后,由舒老師翻譯的中文版也由三聯書店出版,被收錄在當時的文化生活譯叢中。“文生譯叢”是20世紀80年代出版界最為耀眼的叢書之一,那一幀幀朴素的封面已經印在許多人心裡。也許在不少人的私人閱讀史上,這套叢書還或多或少地佔據過一席位置,甚至曾參與過其觀念的塑造。我也是因為這套叢書知道了斯蒂芬·茨威格。我至今還能記得當年讀完《昨日的世界》最后一個字時內心的失落和不舍,那些感人至深的文字也讓我牢牢記住了譯者舒昌善的名字。

我與舒老師頻繁的交往,始於茨威格作品在三聯的出版中斷十余年后。那時我在編輯部做編輯,很希望舒老師能把他的茨威格“帶回家”——三聯書店是他曾工作過的地方,也是茨威格譯作最早出版的地方。舒老師對三聯書店一直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當有一天我向他提出讓茨威格譯作版權回到三聯的想法時,舒老師很快就同意了。

最初和舒老師商定的茨威格作品書目以及出版順序是:一、翻譯並出版《蒙田》,這是茨威格人物傳記中篇幅最小的一部作品,而且當時國內尚未有中譯本。二、修訂《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和《昨日的世界》,前者在當時所有中譯本中都隻包含12篇人物特寫,此次修訂時舒老師擬以德國費舍爾版作為底本,加入茨威格去世前寫的兩篇《西塞羅》和《威爾遜的夢想》。兩書將在舒老師與某出版社版權合約結束后在三聯重新出版。三、對曾收錄於80年代“文生譯叢”中由趙台安、趙振堯翻譯的《異端的權利》,舒老師將據費舍爾版茨威格同名作品《良知對抗暴力》重新翻譯。四、翻譯《輝煌與悲情——鹿特丹的伊拉斯謨》(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萬有文庫版收錄了本書,名為《一個古老的夢——伊拉斯謨傳》)。以上五種構成了現在的三聯書店“茨威格作品”系列。盡管當時的出版計劃中還有《三大師》《三文豪》《三奇才》以及《羅曼·羅蘭》,但在出版工作的推進中因種種考慮而慢慢被舍棄了,最終沒有進入“舒譯”茨威格系列中。

就譯本的選擇而言,舒老師提議整套叢書採用德國費舍爾出版社出版的茨威格系列平裝本。戈特弗裡德·貝爾曼·費舍爾出版社是繼島嶼出版社之后茨威格作品的出版商,自1939年開始出版茨威格作品以來一直沒有間斷,他們出版的茨威格系列可謂是權威版本。

從2006年到2016年,三聯“茨威格作品”系列平裝本五種陸續按計劃出版了,這期間每一部新作出版,都廣受讀者好評,《人類的群星閃耀時》被納入中學生課外讀物而不斷再版,《昨日的世界》被不少讀者視為歐洲文化歷史中不可或缺的讀物。此時的舒老師已是一個將近80歲的老人,我記不清是哪一次見到他時,突然發現他的腳步已經不像以往那樣輕快,走起路來開始變得非常小心。其實舒老師身體很硬朗,從我退休前的許多年前,他就已經習慣在每周一上午給我發一個短信,向我報告他“身體好,腦子清楚,每天工作四小時,正在翻譯(修訂)茨威格……”那時他滿腦子仍然是茨威格作品的修訂、新的翻譯計劃,以及那時我們已經開始著手的精裝本的出版。

在我退休之前,精裝本已出版了五種中的四種,版本是按照舒老師的意願做的小開本。三聯書店的美術編輯蔡立國老師既是茨威格作品系列的封面設計者,也是茨威格作品的讀者,他多次與舒老師面對面地交流設計想法,對舒老師一絲不苟的做事風格更是無比敬佩,並將這一切與他自己同樣認真卓越的設計工作融合在一起,成就了一套不可多得的典藏版本。如今,第五種《隨筆大師蒙田》也即將出版。這幾種拿在手裡輕輕的茨威格系列小開本,卻是舒老師一生留下的最厚重的財富。

舒老師去世后,我開始回憶與他交往的點點滴滴。我忽然想到十多年來,自己好像也從未問過舒老師為什麼把翻譯茨威格看得這麼重,以致他願意用大半生的時間來翻譯修訂茨威格作品。后來,有兩個詞匯漸漸從我的腦際浮現出來——認同與責任。

茨威格的一生,是他那個時代典型的歐洲中產猶太人的人生寫照。年輕時代深受19世紀人們對未來世界樂觀情緒的感染,相信文明會一直進步,人性也早已脫離了野蠻而正在向著更高的境界邁進。他成年於“一戰”前,浸淫於文學藝術世界。他雖深愛歐洲文明,但隨時願意以謙遜友善擁抱更廣闊的世界。他一生無黨無派,遠離政治,不曾想人到中年卻僅僅因為“偶然成為一個猶太人”,而不得不在余生經歷各種磨難。他老年痛定思痛,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篤定地相信理想主義,而是以更加現實的眼光思考歷史的轉變。據說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出版之后曾引發過一次廣泛的討論,其主題是“生活於1881—1942年間的中歐意味著什麼”。這個主題意味深長,每個時代的人都可以加入進來。不過就茨威格來說,他在最后通過回顧一生展示給世人的,是當野蠻將一切美好的事物徹底摧毀之后給人們看到的樣子,是悲劇,也是歷史給人類的訓誡。可惜人類會繼續重蹈覆轍。然而茨威格畢竟屬於文明上升期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無論現實多麼缺乏理性,多麼血腥,無論他經歷多少背棄和疏離,憂患和絕望,終其一生他從未改變的依然是年輕時就深植於心中的關於人性的一些永恆信念。

這就是我理解的茨威格之於我們的意義,或許也是茨威格之於舒老師的意義。舒老師從未與我談起過他人生的經歷,我隻知道他中年時曾在德國留學十年,這期間浸潤於德語文學中。我想他對西方文化或許有著不僅僅停留在文字間的親近感,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在那個時候了解了茨威格的作品。但我可以想到的是,舒老師認同茨威格在自己作品中所傳遞出的那些信念。前幾年舒老師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希望50年后還有人認真讀這些偉大的作品。”這番話舒老師絕對是用心說出來的,他用大半生來翻譯、修訂茨威格,就是在用心傳遞茨威格文字中那些清晰的而非模棱兩可的關於善與惡、文明與野蠻、愛與公正的觀念,傳遞茨威格所深愛的歐洲文明以及身處這樣的文明中的公民的美德:誠實、勤勉、寬厚、節制、榮譽感,以及人性的尊嚴,因為人類是通過選擇善而發展延續,而非選擇惡。舒老師很少將高大上的概念挂在嘴邊,甚至盡量不對身邊的事發表評論,但他有他的方式,這就是,把人類一些永恆的道理借別人之口表達出來,他堅信這就是在做正確的事,是在播撒良善理性的種子,他堅信總有一天這些種子會從我們腳下這片土地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舒老師在實踐這一切的過程中,總是竭盡全力盡善盡美。他的德語及漢語功底均堪稱深厚,他翻譯的作品流暢、優雅,而他最令我折服的,是對待翻譯一絲不苟的精神,《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就是一例。這本書舒老師做過多次修訂,字斟句酌,然后用娟秀的小字一筆一畫地寫在書上,無論頁面上做了多少修改,都始終干淨清晰,井然有序。三聯所有看到過舒老師手稿的同事,都對他的嚴謹認真贊嘆不已。為便於中學生讀者了解作品,舒老師查閱了大量資料,對書中涉及的重要歷史人物及事件都盡可能加以注釋,為此他成了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的常客。我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認真讀過《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不過我想,隻要有千分之一的孩子真正讀懂了,舒老師付出的心血就是值得的。隻有深切了解翻譯界現狀的人,才能感受到他的離世是怎樣一種損失。像舒老師這樣追求完美的譯者,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不能說絕無僅有,但的確是寥若晨星。他敬畏文化,對前人的思考和創作充滿了敬意,對落在筆端的每一個字句都反復衡量,力求最忠實地將人類的高貴思想和精神傳遞給讀者。他的離世,意味著這個時代又少了一個還在認真做事的人。

不過我有時也想,舒老師在這個時候與此世告別,未嘗不是一種幸運。他生時勤奮耕耘,身后留下幾部或許在未來很長時間內仍可被視為不朽的譯著。到此為止,他已足以坦然面對過往,已經出色地完成了他生而為人的使命。畢竟不是所有人在與人生告別時都能像舒昌善先生這樣坦然而心安。

(作者:樊燕華,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編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