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躍上“雲端”,傳統文化更靈動

2020年08月25日08:30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我們和文化可以建立怎樣的連接?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也許是通過欣賞一部電影、去遙遠的地方旅行,也許是到博物館感知歷史、在書中尋找“寶藏”……在互聯網時代,我們與文化的連接不再只是簡單的輸入和輸出,而是融合與互動,傳統文化傳承、傳播以及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新內容、新渠道、新趨勢。

  在探索中謀求新發展

  2020年伊始,一場“B站晚會”走紅網絡。在這場具有超高人氣的bilibili跨年晚會上,國樂大師方錦龍與虛擬偶像洛天依跨次元合奏的《茉莉花》令人印象深刻,晚會的人氣值超過8200萬,用戶發送彈幕超過170萬條。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引燃了“宅經濟”,音樂會、演唱會、晚會以及其他各類表演紛紛以多樣化、創新型的內容形式“登陸”互聯網,謀求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傳播渠道。

  與此同時,電影行業傳統商業模式也在變革,傳統觀影模式在轉變。今年的賀歲檔中,多部電影由院線上映轉為網播。一個無法阻擋的趨勢是,線上觀影正在成為一種越來越主流的消費習慣,與影院互為補充。

  此外,越來越多的直播平台開始積極探索與傳統文化聯姻,創新傳播內容和表達方式。研究昆曲十余年的北大教授陳均通過直播平台成了鄉村學校孩子們的老師,讓昆曲第一次從北大走進貴州、陝西、甘肅、河北、湖南、廣西等16個省區市的鄉村小學。

  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文化新業態逆勢上行,線上文化消費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彰顯出文化新業態的巨大韌勁和發展潛力。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降幅明顯收窄,向好態勢逐步顯現。依托互聯網、多媒體、網站開發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互聯網+文化”碰撞出絢爛的火花。

  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曾繁文看來,隨著網絡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成為文化消費的重要渠道,“互聯網+文化”迎來了爆發式增長。一方面,新媒體平台為文化傳播方式創新、傳播速度提升、傳播范圍延展提供了可能,同時還為受眾提供了一個實時交流互動的平台。另一方面,新媒體平台可以充分發揮其開放的特性,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並形成協同創新合力,充分滿足優質文化產品內容生產所需的條件。

  專家分析指出,“互聯網+文化”並非簡單改變文化的傳播方式,而是創造出原有模式之外的經濟增量。“互聯網+文化”是互聯網對傳統文化產業的升級和創新,文化與互聯網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強大的融合力。正如有人說:“我們已經難以想象,未來文化發展可以離開互聯網﹔我們同樣難以想象,互聯網發展可以缺少文化的助力。”

  在互動中提升影響力

  今年3月1日,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宮首次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開展了一場與全國網友互動交流的“雲游世界屋脊的明珠”參觀游覽活動。

  “這個石台上的圖文是什麼?對,這是距今有著數千年歷史的萬字符。”……布達拉宮管理處講解員次仁卓嘎引導網友游覽。100多萬人涌入淘寶直播間,布達拉宮在1小時內就接待了近乎以往全年的客流量。

  “這種直播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知識,也大大激發了隱藏在心底的游玩熱情。”“這種足不出戶、隨時隨地‘出游’的感覺太有趣了。”網友邊看直播邊交流,線上與線下互動交融極大地激發了文化產業的內生動力。

  “互聯網+文化”碰撞出的火花並非只是讓線下文娛消費內容在線上得到滿足那麼簡單。用互聯網IP賦能,打造從觀賞山水到打動心靈的人文互動創新體驗,為互聯網時代文化娛樂休閑服務提供了更多路徑。

  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告訴記者,當前階段,我國文化產業的核心使命還是提升內容質量,提升原創能力,打造具有世界競爭力和影響力的IP,下一步,需要數字文化內部多領域融合創新,同時也需要借助其他經濟形態通用的技術,實現基於新技術的內容創新。

  程武認為,隨著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中國數字文化產業已經取得豐碩成果。接下來,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共融共生的特性,在“產值底盤”持續擴大的同時,思考如何在高度上也實現產業升級,獲得更為長效、豐厚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回報,助力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在開發中保護與傳承

  疫情之下,“雲游”火了,其中,“雲游敦煌”以“創意+技術+社交”為支撐,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文化體驗。

  在“雲游敦煌”中,用戶可以通過點擊觀看“數字供養人”H5,並隨機獲得“智慧錦囊”。“數字供養人”是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共同發起的,旨在借助互聯網技術,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親近傳統文化。“錦囊”是用敦煌壁畫故事內容,結合現代人熟悉的生活場景和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形成的一系列智慧妙語。

  在這款H5上線前夕,敦煌研究院與騰訊還在為“智慧錦囊”的部分話語而激烈討論。在敦煌老師們看來,敦煌文化的核心是庄重,他們擔心有些流行語過於“輕佻”會傷害敦煌的文化表達。而年輕的創意人則希望能在敦煌文化基礎上,用新的語言去表達,引發更多關注。

  雙方反復磨合后,保留了大部分創意,力求在不破壞敦煌文化庄重感的同時,增加一些有趣的創意元素。這種傳統和流行的碰撞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H5上線2個小時就獲得超過百萬用戶關注,受到各種年齡層次的用戶喜愛。

  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表示,敦煌文化的核心內涵是慈悲、智慧、美,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就是希望用科技的方式展示這些內涵,把它們帶到年輕人面前。傳統文化是當年的流行文化,現在的流行文化也會成為未來的傳統文化。

  程武認為,對於敦煌、故宮、雲岡、長城這些文化古跡,用互聯網思維對其進行文化開發,可以實現更好地傳承與活化。迄今,對於這些文化古跡的開發,基本還停留於學術研究和旅游開發兩個途徑,而互聯網企業的加入,以更多元、靈活的形式,在更廣闊的空間展開文化生產。

  文化傳承是一個互相了解的過程。通過加速網絡化建設,目前故宮博物院開發的“掌上故宮”“每日故宮”“故宮展覽”等每天點擊量超過100萬次,更多的人通過網絡領略故宮古建筑群的壯美﹔字節跳動推出“國風計劃”,在今日頭條上增設“國風頻道”,通過一系列優質內容扶持傳統國風文化﹔陌陌直播以“直播+傳統文化”的方式推出了非遺、民族音樂、民間藝術等直播內容,讓傳統文化直接、廣泛與網絡直播平台上的年輕用戶接觸,從而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互聯網給傳統文化帶來非常大的沖擊,同時也帶來轉型升級的機會,因此,傳統文化產業與互聯網對接需要模式創新。業界需要進一步探索互聯網與文化的加速融合,嘗試利用互聯網平台講好中國故事,將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傳承,讓文化活起來、火起來。(記者 姜天驕)

(責編:劉喆、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