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生活之詩 朴素之美

2020年10月17日07:58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露易絲·格麗克:生活之詩 朴素之美

當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時,很多中國讀者都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她自己也感到很突然,在其獲獎后接受的首個電話採訪中,格麗克說:“太早了,我還沒有喝第一杯咖啡呢。這太突然了,你知道的。我真的不知道獲獎意味著什麼。”

瑞典文學院的頒獎詞中指出“朴素的美”是她詩歌創作的一大特點,也與她的經歷密切相關。

人生感悟融入詩歌創作

格麗克1943年出生在美國紐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從小受家庭環境影響深愛文學。格麗克在四五歲時便開始大量閱讀詩歌,10歲時立志成為詩人。

格麗克的成長經歷有些坎坷,她出生前7天,親姐姐便不幸去世,這讓格麗克有時會有“幸存者”的愧疚感。處在青春期階段的格麗克患上了厭食症,體重一度隻剩30多公斤。此后,格麗克還接受過長達7年的心理治療。格麗克曾說:“心理分析教會我把自己的想法清晰表達出來,教會我將自我懷疑轉化為洞察力,這對詩歌創作是有用的。”

格麗克經歷過兩次婚姻,居住的小屋遭遇大火,經歷了父親的離世……這些生活中的印記都影響著她的創作。格麗克說:“那段時間我很不開心。我筋疲力盡,我以為我的生活毀了。在我痛苦的盡頭,有一扇門。頭頂上有嘈雜聲,鬆樹的樹枝在動,然后什麼都沒有。”

經歷的痛苦讓格麗克的詩歌以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對失望、低落和孤獨的描寫而聞名,她的很多詩句中都充滿了這些情緒:“我是多麼的孤單,但在音樂裡,我的憂傷就是我的喜悅。”“不要忘了我,我哭了,在跑。經過許多墓碑,許多父母。不要忘了我,當我終於趕上他時,我哭了。夫人,他說,指著軌道,你知道這裡是終點,軌道到此為止。”

繼承並超越自白派詩歌傳統

在詩歌的形式上,格麗克繼承了美國自白派詩歌的傳統,自白派詩人的最大特點就是坦然暴露內心深處隱藏的一切,對他們來說,詩歌創作就是對自我生命的發現,率直地描寫個人經歷和瞬間感覺。格麗克便將自己經歷的這些點滴都直白地描述出來,后來,她又超越了自白派,開始更多地描述從日常場景裡抽離得出的感受,充分糅合神話和現實。

美國詩人學會主席邁克爾·雅各布在一份聲明中說:“作為最著名的美國詩人之一,我們為露易絲·格麗克獲得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感到激動。她的詩歌用令人難忘的、令人驚嘆的語言來表現人類的處境。”

許多人對格麗克的獲獎很激動,但她本人相對比較平靜。格麗克目前在耶魯大學教授詩歌課,諾貝爾文學獎的獎金將使她能夠在佛蒙特州購買一座新房子。她最關心的是與其所愛的人保持日常的關系,可是獲獎在格麗克看來對保持日常關系具有破壞性,“電話一直在響,你聽,它現在又響了”。

作品將神話與現實對照

格麗克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當我很小的時候,我父親常常在睡前給我和妹妹講聖女貞德的故事。”后來在她的創作中,很多古典神話故事構成了她詩歌創作的一個基本面。格麗克會將西方文學中的經典神話、寓言和《聖經》融入詩作之中,並與歷史和現實進行對照。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說:“格麗克尋求普遍性,在這方面,她從神話和古典主題中汲取靈感,然后將這些呈現在她大部分的作品中。”

1968年,格麗克25歲,這時她出版了詩集《頭生子》,開啟她的詩歌之路。在《頭生子》裡,格麗克使用了第一人稱表達不滿或憤怒。比如,“總是在夜裡,我感覺到大海,刺痛我的生命。”“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難以承受的損失。我知道。我也曾在那兒留下一層皮。”這本書的表現手法讓許多評論家感到不安,但格麗克精妙的語言和富有想象力的對於韻律的運用,讓許多讀者推崇備至。

1975年,格麗克在《沼澤上的房屋》這部作品中表現出對於表達的更強的控制力。該書以及她后來的幾部作品,諸多歷史和神話人物出現在其中,格麗克也越來越富有想象力,開始採用不同的視角。在1980年出版的《下降的形象》一書中的《生病的孩子》中,她的視角變成了博物館一幅畫作中一位母親看著明亮畫廊。1985年出版的《阿基利斯的勝利》獲得全國書評界獎,該詩集中對古典神話、童話和《聖經》的主題進行了分析討論。1990年出版的詩集《阿勒山》審視了家庭和自我,因赤誠而備受贊譽。

1993年,格麗克因《野鳶尾》獲得普利策獎。她后來的作品有《最早的四本詩集》《草場》《新生》等。2014年出版的《忠誠的和貞潔的夜晚》,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77歲的她如今已獲得過各種詩歌獎項。

雖然格麗克的創作生涯已有50多年,但在中國,她的作品在2016年才出版,分別是《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

當記者詢問她“對於那些不熟悉你的作品的人,該先看你的哪一本書?”格麗克回答,確實不知道該從哪本書開始,每一本書都是不同的,但建議不要讀《頭生子》,因為讀者會感到不屑。

(記者 袁舒婕 編譯 本文綜合編譯自美聯社、大英百科全書網、《洛杉磯時報》等)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