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譜寫獨龍江脫貧攻堅之歌

張 陵
2020年12月18日08: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譜寫獨龍江脫貧攻堅之歌

  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之際,作家徐劍、李玉梅共同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怒放》,與讀者見面了。這部作品表現雲南邊遠貧困地區獨龍族人民經過不懈奮斗,最終實現整族脫貧的生動故事。

  獨龍江兩岸是獨龍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這裡山高路險,生存條件艱難。獨龍族人口很少,一直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心中的牽挂。這種牽挂在一代代共產黨人中傳遞。許多黨的基層干部從年輕時就扎根獨龍江,一直工作到退休仍然發揮余熱。備受當地群眾稱頌的老縣長高德榮就是其中一位。當年他帶領大家開辟荒山種的草果,如今成了獨龍族特產,是當地百姓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更多的年輕共產黨員在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政策的指引下,走進獨龍族村庄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群眾共同想辦法,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如作品用心塑造的人物,馬庫村駐村第一書記龔嬋娟,為了接應村裡急需的救災物資,差點被突如其來的泥石流卷走。為了群眾的福祉,龔嬋娟奔波操勞,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獨龍族的女兒”。《怒放》講了許多這樣的動人故事。

  《怒放》凸顯了脫貧攻堅啃硬骨頭的精神,展現獨龍族人民改變命運的艱巨性、復雜性和特殊性。獨龍族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發展落后。在這樣的條件下開展扶貧脫貧工作就是在啃硬骨頭。獨龍族人民自覺踐行“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的精神,以不畏艱難的堅強意志,一點一滴地把硬骨頭啃了下來。

  《怒放》以翔實的細節再現整族脫貧的經驗。比如,扶貧先修路。老交通局長羅文舉的故事就是生動說明。羅文舉年輕時參與“人馬驛道”修建,結束當地人千年藤橋過江的歷史﹔改革開放之后,他主持獨龍江公路修建﹔現在,又為脫貧事業繼續開拓道路。可以說,他一生最好的時光都在為獨龍族開山筑路。再比如,通過小學校長李學梅的故事展現教育扶貧的意義和作用。今天,獨龍族的孩子都能享受義務教育,不少學生考上了大學,有的還考上了研究生。這一成果來之不易,應該給教育扶貧記一大功。大批來自各地高校的支教志願者是教育扶貧的生力軍。對這些城裡來的大學生來說,扶貧經歷是一次心靈的震撼和精神的成長。文化扶貧的故事也很精彩。“獨龍毯”傳人普秀香用一雙巧手編織出獨龍人生活的美、風土的美和人情的美,帶動當地的文化旅游。

  許多年輕人在扶貧路上得到了成長。獨龍族青年熊文林的故事就很感人。因為參與脫貧事業,他的生活閃耀出不平凡的人生光彩。他到巴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正趕上大豐收的草果面臨銷路困難。他人聰明,頭腦活,立刻帶著大家趕修了一條路,命名為“草果驛道”,大批草果順利銷售到各個地方。從小事做起,為鄉村振興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熊文林身上折射出年輕人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成長的精神面貌。

  除了內容的扎實豐富以外,《怒放》在文本形式上也匠心獨運。全書以獨龍族特有的七彩獨龍毯為意象,以“赤橙黃綠青藍紫”為各章節命名,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色彩。

  《怒放》:徐劍、李玉梅著,雲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責編:蔣波、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