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少年的戲腔裝點了江南水鄉

——江蘇省江陰市錫劇進校園培育錫劇傳承年輕力量紀實

2020年12月27日09:3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少年的戲腔裝點了江南水鄉

“小錫班”演員演繹錫劇經典劇目《珍珠塔》選段。丁家駿攝/光明圖片

日前,“暨陽錫韻飄香,梨園芬芳綻放”江陰市錫劇進校園十周年成果匯報演出在江陰大劇院舉行。“小錫班”用精彩紛呈的節目,展現了錫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和錫劇傳承的喜人局面。

2010年,在江陰南閘街道和著名錫劇演員周東亮的努力下,江陰南閘中心小學與江蘇省錫劇團合作,創建了江陰市第一個“小錫班”,錫劇進校園的星火就此點燃。

少年的戲腔,裝點了江南水鄉。

十年間,江陰市始終把推進錫劇進校園工作作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文化標識、講好江陰故事的重要抓手,舉全市之力傳承弘揚錫劇藝術。截至目前,全市20所學校開設了“小錫班”,11600余名學生學習演唱錫劇,45名學員考入戲曲院校,走上專業發展之路。傳統的錫劇藝術,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揣摩角色,豐富生命體驗

“親愛的孩子你好,祝賀你成為錫劇藝術的傳承人。錫劇藝術是江南文化的見証,生旦淨丑浸潤著中華文化的血脈,唱念做打凝聚著華夏祖先的智慧。相信在傳承錫劇藝術的歷史長河中,將留下我們一串串腳印。”正值“小錫班”進校園十周年之際,江陰市長壽實驗小學“小錫班”專任老師馮敏,在給孩子們定制的紀念冊扉頁寫下了一段飽含溫情與期盼的祝福。

錫劇進校園十周年成果匯報演出由傳統劇目、錫劇實驗教材聯唱、紅色經典等五部分組成,既有《珍珠塔》《玉蜻蜓》等傳統劇目,又有《劉胡蘭》《沙家浜》等紅色經典,也有貼合校園生活、展現向上風採的江陰市自編實驗教材聯唱。

在由祝塘中心小學的孔欣雨、李錦涵帶來的《珍珠塔·十好十不好》選段中,方卿高中狀元封官,喬裝改扮試探勢利的姑母,“虎豹頭,龍蟠梢,走在御道像踏高蹺。搖搖擺擺擺擺搖搖,去見當朝。你說光耀不光耀?”方卿得意促狹的話,讓剛剛還在刻薄地挑剔方卿“十不好”的姑母頓時驚得說不出話。慌亂的腳步、驚疑不定的眼神,小演員將方卿姑母的刻薄勢利詮釋得淋漓盡致。

“人生短促如朝露,為壺獻身我願擔當。連城與壺不屈不服,不卑不亢一腔浩氣,與天共高與水共長。寧肯馬前死,不當亡國奴!”台前,祝塘中心小學的王榛煜正在演繹《紫砂夢》選段。豪邁悲壯的唱聲中,正在候場的小演員馬祥文激動地告訴記者,“連城是我最喜歡的角色,他毅然碎壺,不顧個人安危,詮釋民族大義”。錫劇表演,使孩子們獲得了比日常生活和課本世界更為豐富的體驗。

藝術浸染,潤物無聲

錫劇,是江陰人的鄉音鄉情,錫劇的傳承,是演員、觀眾的傳承。然而,在當今社會多元潮流的沖擊下,看錫劇、唱錫劇的人越來越少,錫劇一度面臨著斷代斷層的危險。為留住鄉音、延續鄉情,挽救瀕危的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江陰市政府創造性地實施推進錫劇保護的大工程“錫劇進校園”。十年堅守,培育了新時代錫劇傳承的年輕力量。

“小錫班”裡,一批優秀的錫劇新人茁壯成長。“推進錫劇進校園工作,就是要在促進德美雙育融合上下功夫。”江陰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程政表示,錫劇進校園要融入學生的興趣愛好、學校的主題教育及校園建設,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促進和強化德育與美育融合發展。

“我要成為周東亮那樣的角兒,把我們的錫劇藝術發揚光大。”長壽實驗小學六年級“小錫班”學生馬祥文說。自二年級加入“小錫班”以來,錫劇在馬祥文心中播種下的興趣種子,漸漸長成了理想的大樹。作為地方戲,錫劇的咬字近於當地方言,這對江陰新市民家庭出身的馬祥文來說,接受起來有一定難度,為糾正咬字,他苦練了兩年。

“學練錫劇使他意志力頑強了,身形也更加挺拔。《跌雪》動作很大,我看他向后倒下、跪在地上、來回滾,摔得手上腿上都是青的。我又是心疼,又是驕傲。”馬祥文媽媽告訴記者。憑借在《紫砂夢·中華瑰寶》《珍珠塔·跌雪》劇目中扎實、精彩的演繹,馬祥文斬獲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金獎等各類獎項。

在錫劇進校園工作中,江陰市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精心編排了適合中小學生的教學內容,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戲曲實踐活動,充分發揮錫劇的審美與教育功能。“錫劇將美以藝術浸染而不是說教的方式,潤物無聲地化在了孩子們的骨子裡。”在馬祥文的班主任陸燕華看來,錫劇教育將孩子們尚美的天性釋放無遺,學練錫劇更是磨礪了孩子們的意志力。

多方聚力,錫劇入校

十年辛苦不尋常。2010年錫劇進校園工作開啟之初,學校普遍面臨著沒有教材、缺少專業教師、管理不便、家長不理解等種種難題。

“家長普遍認為錫劇是老年人的專利,現在誰還會聽老掉牙的錫劇?學校老師認識也不夠統一,覺得學錫劇耽誤語數英,支持度不高。”自2013年長壽實驗小學開辦“小錫班”開始,馮敏就負責分管該班工作。在教學過程中,她發現由於學生來自不同的年級和班級,集中授課容易和原班級教育沖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畏難、焦慮等情緒。隨后,學校開展了教學模式改革,加大力度集中辦班,優化師資配備,確保生源質量,組建“預備小錫班”,對家長做好宣傳溝通工作。劇團、學校、家長齊心協力,長壽實驗小學“小錫班”走出了一個個優秀的錫劇苗子。

針對沒有教材的問題,江陰市教育局與文體廣電和旅游局聯合編寫了新唱詞,並邀請錫劇專家分學段編印了《江陰市中小學錫劇進課堂實驗教材》,全市中小學生人手一冊。針對缺少專業老師的問題,江陰市採取定向委培“訂單式”模式,聘請江蘇省錫劇團、無錫市錫劇院、江陰錫劇團和華西青年特色藝術團的50多名專業錫劇演員常年擔任“小錫班”藝術指導。每年組織全市音樂老師進行錫劇基本唱腔、形體表演動作的專題培訓。

經過多年摸索,如今,江陰已形成了覆蓋完整、層次清晰、上下貫通的錫劇教育教學體系。程政表示,“在推進錫劇進校園工作中,宣傳部牽頭負責,教育、財政、文體廣旅和各鎮街園區、各學校主動參與,周密組織,建章立制,形成了傳承錫劇藝術的合力。”

一個學錫劇的孩子,能帶動一家人都成為錫劇的觀眾,家家戶戶賞錫劇,使整座城市錫韻流芳。十年來,江陰市20所學校“小錫班”走進街道、社區、敬老院公益演出250場次,10次走上央視大舞台,共舉行24場教學質量現場推進會,10場藝術展演,8場精品節目匯報演出。月城實驗小學姜佳晨等5人獲得“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金獎,160余人獲得省市級以上比賽各類獎項。傳統錫劇藝術在悠揚童聲中綻放光彩,成為江陰市一張鮮明的文化名片。

“目前,江陰正在探索推進‘書法進校園’‘二胡進校園’,與專業院團合作編寫專門教材、培訓專業教師,以財政經費、社會資金、家庭支持筑牢保障機制,圍繞‘進’的思路理念,將根植於江陰歷史文化中的傳統藝術推進校園,發揚光大。”江陰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薛建國說。(記者 蘇雁 通訊員 吳秋陽)

(責編:蔣波、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