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老舍戲劇節:“在現場”感受戲劇文化魅力

蘇麗萍
2021年01月03日08:1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在現場”感受戲劇文化魅力

被稱為“京城文化新地標”的老舍戲劇節已成功舉辦四屆,是首都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生動實踐,也是北京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活動之一。2020年受疫情影響,藝術家們渴望回歸舞台與觀眾互動,觀眾們更是期待著精神食糧的撫慰。除了走進劇場觀演外,本屆戲劇節希望通過“戲劇茶館”文化活動,營造真實的、充滿人氣的“在現場”氛圍,呈現戲劇獨特的“在現場”魅力。從2020年10月23日至12月底,戲劇節推出了“在現場”和“現場放映”多場主題活動,為觀眾們打造多元的戲劇感受方式——在劇場之外的空間通過對談沙龍、主創見面會、劇本朗讀、主題講座等活動形式感受戲劇文化魅力。讓大家不再隔著屏幕相見,不再獨自欣賞藝術,而是以觸手可及的藝術溫暖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戲劇之美。

在多場活動中呈現老舍戲劇不同精彩

第一場頗具意義的實景話劇演出和“我在現場”對談活動,在位於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的老舍紀念館四合院裡舉行。柿子樹正碩果累累,觀眾們在深秋暖陽的午后相聚在老舍故居裡。小院裡實景話劇《鄰居們》的兩家人掀開門帘走出來:調皮搗蛋的孩子、三年才結果的海棠、一封寄錯的信……小院裡吵吵鬧鬧的場景隨時一觸即發,鄰居們在煙火氣中有滋有味地生活著。演員們在真正的四合院裡演著鄰裡故事,觀眾、主創和老舍研究會的學者以鄰居們的視角觀看著故事的發生。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史寧說,如果用一個詞形容老舍先生,那就是“平民”。老舍先生作為一個飽覽中西文化的人,在1936年的時候寫過一篇小文章叫《我的理想家庭》,提到他認為的理想生活環境就是最適合老百姓居住的小院兒。

“我在現場”單元第二場線下體驗活動——“戲劇之於藝術生涯”在天橋藝術中心舉辦,由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2018級青年戲劇創作者們為觀眾帶來經典話劇《家》的精彩片段演繹。話劇《家》是曹禺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被譽為從文學作品到戲劇劇本改編的典范。2020年是中國杰出戲劇家曹禺先生110周年誕辰,第四屆老舍戲劇節劇目展演單元也特別選入曹禺改編版本《家》,以此致敬戲劇文學大家。此次活動邀請了長期從事戲劇藝術、戲劇教育的優秀戲劇人與百位觀眾進行了熱烈、深度的交流與對話,分享戲劇藝術帶給他們的創作靈感與體悟,全程線上同步直播吸引了數萬劇迷在線圍觀。

2020年12月6日,“我在現場”單元與北京大學學生劇社合作,於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呈現了一場題為“文學對創作者一生的影響”的體驗活動。北京大學學生劇社上演了老舍的《面子問題》第一幕,這是老舍先生創作於1941年的三幕話劇。老舍以諷刺筆墨描摹劇中人物,不僅是對當時國民劣根性的又一次批判,也是對抗戰時期國民黨官僚機構腐敗作風的鞭撻。演出以當代視角解讀老舍先生超越時空限制的文字,以青年人的蓬勃朝氣賦予經典文本新的生命力,帶領觀眾在現場領略老舍作品和戲劇藝術的魅力,致敬戲劇文學精神。

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張力剛、王潤、張然和梁田共同回憶了浸潤於戲劇和文學之中的校園時代以及劇社經歷對自己一生的影響。

以老舍的文學精神塑造北京城市品格

北京城是歷史上最后五代封建王朝遼國的陪都和金、元、明、清的都城,在發展的歷程中沉澱下來的胡同和四合院成為了北京的城市形象。老舍的文學敘述努力把胡同和四合院跟外面的更廣闊的天地聯系起來,表現了城市文化自信的凝聚力。戲劇節秉承老舍的精神衣缽、打造“全城有戲”的戲劇文化空間,增強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文化活力和影響力,讓戲劇文化浸潤北京市民的生活。

戲劇節閉幕大戲《我的理想生活》的導演梧桐說,當有肢體劇、默劇或者其他文本性不那麼強的戲進來,應該跟老舍戲劇節產生關聯嗎?文學發展到今天一定不僅僅是“文辭”,尤其是和戲劇相關的文學,我們可以將其引申為“視聽文學”,它是立體、全面、多維的。老舍戲劇節在選戲上一直在拓展文學的內涵,在強調文學修養、文學精神、文學底蘊,在強調戲的內在品質。

《我的理想生活》選取了老舍先生的六則作品——《我的理想家庭》《善人》《火車上的威風》《月牙兒》《駱駝祥子》和《老年的浪漫》。老舍的作品,可以類比莎士比亞,當代感特別強,穿透力和感染力都很強。《我的理想生活》用當代的藝術思維、當代的觀演關系、當代的戲劇理念來承載、解讀老舍,用當代的戲劇向前輩的文學致敬。文本上,保留了老舍原作品當中95%的文字,把老舍的東西“擱”在這裡,用我們的舞台視聽語匯去解讀老舍的原著。

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說:“哪裡有恐懼,哪裡就有愛。”那些依據真實災害所進行的文學創作,從文化記憶的角度見証了歷史,它可以在任何時候帶領人們“重返現場”,在重溫彼時的“無助”與“絕望”后,痛定思痛,更加珍視生命的寶貴。真正的作家背負著全人類的苦難。他是人類記憶的存儲器,又是人類行為的啟蒙者,靜默如深淵,高昂如旗幟。他不會羅列現象,也不是僅僅去講述一個故事,而是把文字變成思想。就像老舍的《四世同堂》,這種思想既有民族的特性,又有人類的共性,每一個字都是人類苦難的結晶和升華。

用老舍衣缽堅守戲劇現場

談到2020年戲劇節的特殊背景,戲劇節策劃人之一程輝說,經歷過疫情之后更需要劇場了。被困在家裡的時候,我們都在思念溝通和交流,而劇場則是重新構建交流的一個絕佳場所,所以我們希望通過老舍戲劇節,用回歸現場的方式發出聲音,告訴大家:劇場還在。線上雖然對推廣戲劇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現場”仍然是戲劇不可或缺的,或者說是最根本的所在。2020年在劇目選擇上更重視人文關懷,更在意對人與人之間關聯的展現。我們不想簡單地用線上放映的方式,而是想寄托一種我們的期待和情感,於是選擇了劇場放映的方式,並選取了《真假桃花》《萬尼亞舅舅》和原版《戰馬》這三部首次或鮮少在國內放映的劇目,表達對國外戲劇伙伴的支持和思念,盡可能地表達“我在現場”的堅守。

回顧四年來的艱難歷程,北京演出公司副總經理林禮斌說:“老舍一生始終強調‘民眾情感、人文關懷、民族語言、國際視野’的文學書寫,這就是我們這個城市的靈魂,是我們反觀自我的一面鏡子,是我們反觀自我文化形成的一段根基。撐過一個戲劇節的艱辛難與人言,不念過去,不畏將來,越是特殊的時刻,越需要我們挺身而出,方能凸顯文化企業的社會擔當。我相信隻要堅守呼喚戲劇文學精神的初心,就一定可以為觀眾奉獻更多的高品質、國際化的戲劇,通過有溫度有個性的‘戲劇’這一媒介,傳承以老舍先生為代表的北京本土文化精神,塑造北京特有的戲劇品牌!”

(責編:劉穎穎、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