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今日大寒 | 鬆竹不凋初心在,傲梅盛開迎春來

孟麗媛
2021年01月20日08:05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今天,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大寒。古籍《三禮義宗》記載:“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也。”此時,我國很多地區都呈現出一幅寒野蒼茫、銀裝素裹的冬日景象。二十四節氣終而復始,大寒之后便是立春。因此,這漫漫冬雪中也暗藏著萌動的春意。

大寒花信:山礬是弟梅是兄

據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大寒有三個候應,分別是初候雞始乳、二候征鳥厲疾和三候水澤腹堅。寥寥數語,便將古人認為最能代表大寒節氣的自然現象一一道出。

關山月《北海之冬》。來自人民網書畫頻道“人民美術館”

大寒第一候表現為母雞開始孵育雞雛,為自然萬物重煥生機揭開了新篇章﹔到了第二候,鷹隼等禽鳥為了補充能量抵御嚴寒,便盤旋在空中尋找食物,體現出捕食能力極強的特點﹔第三候中,因陽氣未達東風未至,北方大部分水域“至此則徹,上下皆凝”,一如唐代詩人孟郊在《苦寒吟》所言:“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此時,在結實的冰面上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冰上運動,最是應景。

陳湘波《東風信》。來自人民網書畫頻道“人民美術館”

“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在我國傳統文化和民諺民謠中,除了候應,古人還會以“二十四番花信”“十二姐妹花”和“十二月花神”等與不同的歲時節令一一對應。其中,大寒的花信分別是瑞香、蘭花和山礬,斗寒傲霜的臘梅和婀娜生香的水仙也在此時綻放,為嚴寒的冬日帶來一抹鮮花裝點的浪漫。

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一生酷愛水仙。《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一詩中,黃庭堅將水仙稱為“寒花”,贊頌其是“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山礬是弟梅是兄”一句正描繪了大寒時節梅花、水仙、山礬等競相綻放的美景。

冬日詩畫:鬆柏青青貫四時

一邊是冬之寒極,一邊是春之序曲,古人常在此時吟詩作畫,將銀裝素裹的冬日景觀、歲末迎年的風俗人情和辭舊迎新的所感所想等一一記錄。“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階前凍銀床,檐頭冰鐘乳。”在北宋詩人邵雍的《大寒吟》中,覆蓋著白雪的石階像是一張銀床,屋檐垂挂的冰柱像是倒懸的鐘乳石,入目皆是一片肅穆的冬景。

范寬(宋)《雪景寒林圖》(局部)。來自人民網書畫頻道“人民美術館”

古時取暖方式有限,大寒之“寒”在古詩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醉面沖風驚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溫。”陸游在《大寒出江陵西門》中展現了寒冬臘月的出行之“寒”——寒風呼嘯而過刮走醉意,將手放在厚重冬衣中取暖卻僅得“微溫”﹔寒冬的深夜裡“硯冰已合燈花老”,宋代詩人文同卻“猶對群書擁敝袍”,不畏嚴寒自得其樂﹔此外,飲酒也是古人抵御冬寒的方式之一,在“大寒已過臘來時”,南宋詩人曾豐買酒備炭取暖,便有《冬行買酒炭自隨》一詩流傳后世。

賈冰吾《鬆梅頌國魂》。來自人民網書畫頻道“人民美術館”

四季有序,萬物有時,唯有耐寒堅韌的植物才能傲立於寒風霜雪。因此,古人常常將經冬不凋的鬆竹和迎寒綻放的梅等意象融入詩賦,抒發自己頑強不屈、不畏困苦的高潔志向。在一千多年前唐代的一個冬夜,詩人耿湋告別友人時寫下了“願保喬鬆質,青青過大寒”的詩句,在祝福友人的同時借以自勉﹔黃庭堅也曾寫下兩首題為《歲寒知鬆柏》的詩,通過描寫歷經嚴寒仍“青青貫四時”的鬆柏,表達自己初心不改的堅定信念。

民俗迎年:大寒歲底慶團圓

俗話說,“過了大寒,又是一年。”作為一年中最后一個節氣,大寒時常與歲末重合。此時,人們忙著除舊飾新、腌制年肴、准備年貨、掃塵潔物,迎接重要的傳統佳節——春節。

郭廓《年豆腐》。來自人民網書畫頻道“人民美術館”

民間有“大寒迎年”的說法,在大寒至春節的這段時間裡,有食糯、縱飲、做牙、掃塵、糊窗、蒸供、趕婚、趁墟、洗浴、貼年紅等風俗。其中,食糯是指大寒時節多地流行吃糯米飯、年糕、糍粑等食物的習俗。此外,人們還會准備祭品拜祭土地公,是為做牙﹔舉家掃除去霉運,是為掃塵﹔用新紙裱糊窗戶寓意“換吉祥”,是為糊窗﹔准備蒸制祭祀供品,是為蒸供﹔趕集採買年貨,是為趁墟﹔洗去一年的煩惱晦氣,是為洗浴﹔張貼春聯、門神、年畫、福字、窗花等,是為貼年紅……一項項迎年風俗循序漸進,待到貼年紅時,新年便近在眼前了。

民諺有雲:“大寒到頂點,日后天漸暖。”揮別大寒,不論是迎來節氣立春、農歷新年還是氣候上的冰消雪融,我們都將相聚在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責編:孟麗媛、黃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