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低成本也能運營大劇院——遵義大劇院創新方式滿足公眾文化需求

呂慎
2021年01月31日08:5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低成本也能運營大劇院

 

  2021年遵義新年音樂會現場。蘭永平攝/光明圖片

  一座投資8億多元建起的城市大劇院每年要用多少經費才能運營起來?貴州省遵義大劇院僅用了350萬元就實現了年演出近百場的佳績。不僅如此,大劇院還成了當地音樂和戲劇發燒友的活動中心,一個不到30人的小團隊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城市地標用起來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不少大城市相繼建起了大劇院,有的成為吸引世界知名演出團體的藝術勝地,有的成為城市文化地標和“會客廳”,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品位。作為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和紅色名城,遵義市雖然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在80名左右,但一直舍得在文化建設上下功夫。2018年,該市投資8.2億、建成了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的遵義大劇院。獨特的設計理念和現代化的舞台設施,一出世就驚艷全市,參觀者絡繹不絕,很快成了遵義的城市新地標。

  “這麼好的大劇院,一開始卻沒怎麼用起來。”遵義大劇院服務中心主任陳叇對記者說,大劇院僅水電物業費等硬開支一年就要上百萬元,再加上公益演出支出,運營經費所剩無幾,別說引進全國知名樂團,就連本省的專業演出團體也請不了幾場。

  據介紹,目前國內大劇院的運營模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成立獨立機構管理運營,劇院不僅有自己的演出團隊,還有創作、管理、對外交流等多種功能,成為城市重要的文化機構,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多採用此方式。另一種是托管給院線公司管理,演出的水平和場次都有保証,但費用動輒上千萬元,西部中小城市難以承受。第三種是大劇院和中小型文化公司合作,職責共擔、收益共享,實現低成本運營。而遵義大劇院採取的就是第三種模式。

  “我們是從‘裝台’轉到‘上台’的!”遵義大劇院藝術總監、貴州禾田文化傳媒公司總經理劉科笑著說,這家遵義本土的文化公司原本是一家全國知名的舞台美術設計制作企業,大江南北的工程做了不少。由於熟悉優質演出資源,被主管部門看中,引進作為合作方參與大劇院運營。“‘用最少的錢,請最好的團’是我們的目標,雖然不容易,但利用多年積累的業內資源打感情牌,特別是沖著革命老區和紅色名城,不少知名文藝院團都低價甚至免費來遵義演出,也讓遵義大劇院始終沒閑著,做到了城市地標物盡其用。”

  藝術殿堂活起來

  “我是一名音樂老師,第一次接觸到‘劇本圍讀’,我就嘗試像唱樂譜一樣讀劇本,大家都說讀出了愛情的纏綿。”2020年年底,23歲的張紫琰參加了遵義大劇院舉行的《愛情的犀牛》圍讀會,和上百名戲劇愛好者一起開闊了藝術眼界。“我把這次的領悟運用到學校原創音樂劇《赤水小紅星》上,孩子們都被深深吸引,紅色文化潛移默化滋潤著他們的心靈。”

  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的田好是這群年輕文藝發燒友“聚會”的組織者,兼任遵義大劇院客座藝術指導。“北漂幾年,回到家鄉遵義,沒想到這裡也有這麼多愛好高雅藝術的年輕人,更沒想到還有這麼好的大劇院能給我們舉辦活動提供幫助。”田好說,隨著遵義的飛速發展,這些年從一線城市回來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高端文化市場也正在形成。“一個城市要留住人才,就得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也許就是因為能看到一場大城市才有的小劇場話劇,他或她就決定留下工作。”

  35歲的胡吉宇是一名設計師,在沿海城市工作多年,如今他是遵義大劇院的常客。“人生匆匆幾十年,如果沒在感動、痛苦、狂喜、迷惘中來往幾個回合,哪能算活過?”胡吉宇說,他來大劇院參與的各種活動所帶來的音樂、美術、戲劇的審美體驗,把他的人生“激活”了。

  據陳叇介紹,他們在運營大劇院時注重開展高雅藝術“滴灌工程”,作為貴州全省最大的藝術教育研學基地,他們定期舉辦公益演出、劇院開放日、劇本圍讀會、戲曲民樂交流會等活動,吸引更多市民走進大劇院,領略建筑之美、聲效之美、藝術之美。讓群眾走上舞台,請名家指點和授課,觀眾和愛好者的藝術品位得到了提升,藝術殿堂也體現了價值,充滿了生氣,大劇院就這樣活起來了。

  群眾舞台轉起來

  “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去森林探索聲音的奧秘吧!”元旦剛過,禾田文化傳媒公司就開始排演一出名為《奇幻森林之旅》的兒童音樂劇,通過模仿自然界的不同聲音,讓孩子們認識各種樂器和音樂語言的表達方式,打下良好的審美基礎。

  劉科介紹,遵義大劇院跟教育部門密切合作,不僅組織孩子們來大劇院看節目、演節目,還把精心編排的美育課送到學校,特別是郊縣學校,真正做到鄉村文化振興從娃娃抓起。“大劇院是群眾的舞台,要轉起來還要走群眾路線。”陳叇介紹,他們堅持高雅藝術“高貴不貴,文化親民”的理念,請群眾當舞台的主人,多上演大眾喜愛,特別是孩子們歡迎的劇目,同時公益票和低價票佔到70%,不少場次的票務補貼都超過10萬元。

  “大劇院要實現運營的低投入高效益,關鍵是演出結構的設計,既有票房為主的商業演出,也有普及為主的公益演出,而同一場演出也可能有不同的收入來源。去年我們為演出投入了500多萬元,目前已經實現了動態平衡。重要的是,基本摸清了遵義演出市場的基本規律,未來隨著社會文化活動的全面恢復,我們有信心讓更多的群眾享受到遵義大劇院帶去的文化獲得感。”劉科說。

   (本報記者 呂慎)

(責編:燕帥、劉穎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