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心泉清音——陳特安散文隨筆選自序

陳特安
2021年02月04日13:50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這是一個散文隨筆集子,是我對我國一些重大外交活動現場隨訪及對國際關系,尤其是中美關系的點滴思考﹔是我對新聞採寫、人生價值和國內外社會現象、風情、人情、世情的尋覓與感悟﹔是我對真、善、美旋律的求索與彈奏,是我歲月長河中的情思履痕。

散文領域海闊天空,可以“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小中見大,微有精義。散文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散文包括以議論、抒情為主的雜文、隨筆、游記,傳記、通訊、特寫等文體,甚至還有些出版社出版有頗具特色的“經濟散文”。狹義的散文是指文藝性散文,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語言清靈、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常見的散文有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這個集子裡的散記、隨筆千姿百態,或敘事、或說理、或抒情,有的淺吟低唱,有的高歌豪調,有的嚴詞雄辯,頗有點情理兼備。文學是一種導人向善的工具,其目的是鑄造人生。我們需要散文這樣一種文學形式,“來掃除我們心靈上的塵垢,需要它給我們帶來希望,帶來勇氣,帶來力量。”(文學家巴金語)。

這個集子記錄時代、見証歷史、折射未來,服務現實和未來,可以說還有其自身的價值。或許有人會說帶點“新聞”味的散文有“易碎品”之嫌,但平心而論,以真實為依據帶點“新聞”味的作品,就是今天的事實,明天的歷史。本書的文章作為現實的反映,作為歷史的鏡鑒,服務現實和未來,其作用和意義似也未可泯滅。正如作家嚴文井所說:“每一篇能活下來的散文都是與歷史相關聯的,是歷史小小的側面或折光。”集子入選的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中,有的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有的獲“中國國際新聞獎”一等獎,有的獲全國首屆“國際經濟報道好新聞獎”一等獎,有的入選復旦大學出版社編選出版的高等學校《新聞傳播精品導讀》教材,有的被一些省選為中小學讀寫練范文。有些文章入選《人民日報70年作品精選》,有的文章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力。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文採雋永,“形散神聚”。“形散”是題材廣泛,“神聚”是注重情感體驗和思想凝聚,情感體驗和思想感悟就是“不散的神”。它有精到的見解、優美的意境、清新雋永的文採,是一種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文藝輕騎兵”。我喜歡散文而又對其存有敬畏之心。雖然稱贊拙作為“美文”之聲時聞於耳、也見之於報刊、網站,但總感到自己與散文距離甚遠。盡管如此,我還是不輕言放棄,自信要在堅持中才有希望,不相信自己的人又談何堅守?於是,選擇努力修煉,或許哪一天還有碰出點火花的希望。有目標也就有了點恆性,力求筆端要常帶感情,思古之情、感觸之情、思辨之情、暢想之情、友情、親情皆帶暖意,盡可濃墨重彩﹔力求寫景要細膩,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人在景中游﹔力求寫感悟要將感覺凝結為思考,將思考提煉為思想,讓文章有點哲理的思辨﹔力求寫歷史要知古今,有學識,古為今用,借古鑒今。離開了思想之美,就談不上散文藝術之美。給人的心靈深處帶來光明,這正是散文的使命。如果說,散文像一串美麗的珍珠,那麼,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處處生活之真、善、美,就猶如遍地珍珠光亮閃閃,一種正能量的思想感情就是線,就像一根絲線串起了珍珠。這樣有神的散文,才能成為上品佳作。

文以意為主,散文意境深邃。多年來,學寫作、習詩書是我的一個癖好,以至於尚未能細察“老之將至”,而還怏然自足於“敲字”“揮毫”不舍,對一山一水、一事一人都傾注自己的情思。讀萬卷書,走萬裡路,仿佛成了我情感沸騰的根源。個中原因,豈能無意?何況,就在我敲打《自序》當下,正是“梅香上高台,清氣入懷來”,春風正氣勢昂揚地朝我奔來,帶著扑面的翠流花香,豈能無意乎?文以載道。不言而喻,意在揮毫潑墨,擁抱和反映史詩般的壯麗新時代,力求用好的作品服務於人民,助力奏響時代的主旋律,助力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雖為滄海一粟,也要匯聚於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礡洪流。目前,地球村的居民正在變得越來越不可分。中國需要了解世界,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人們對於異國風情——他鄉的故事,對於不同文化的探求欲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而變得越來越強烈。它有力地推動著一種文明與另一種文明的交流互鑒。這將有助於促進一個復雜多變的世界,走向和諧繁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翻閱著集子的文字,那裡有韶光的記錄、生命的留痕,那逝去的時光仿佛又回到我的心間,那掩藏在文字裡的深摯情感又在心底裡浮現。那些文字表達了我生命裡不同瞬間的呼吸、起伏沸騰的情思。“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漫漫的生命旅程,那就是我對知識、理想和真、善、美上下求索的長征,而那些飽含情感有溫度的文字,正是我對知識理想和真善美持續追求的結晶。此刻,我對寫作又似若有所悟:作品的高度和生命力,並非也不應是來自功利的推動,而是來自雅潔心靈泉水的自然流淌,來自廣闊的視野和豐富的域內外社會生活體驗,來自創作激情與時代精神的契合,更是來自哺育我成長的祖國這片沃土。作品的生命力,說到底就是所寫事件在歷史長河中的分量。

選編這個集子,讓我無意間感到有了意外的收獲。我慶幸作為《人民日報》記者,作為常駐英國和加拿大首席記者,作為國家領導人重大外交活動的隨訪記者,有條件閱讀世界這部大書。多年來,足跡遍及世界五大洲的近五十個國家以及國內廣袤河山,爬山涉水、繪景狀物、記事訪人、勤思多想、探源記實,在國內外事件的行間縫中行走尋覓,敘說鐘情,陸續發表了數以百萬計字的文字,不乏新鮮的故事和思考,不乏國際關系重大事件的近照文影及其背后的故事。這個集子既描述了今天的世界,也聯系到歷史上的世界,既有域內外的風情、人情、世情的真切描繪,又有厚重的文化背景知識,力求融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在這個集子裡,我依稀可以看到時代的投影:東西方文化在這裡相遇、融合、交流互鑒,公正理智與傲慢偏見在這裡碰撞、交鋒﹔崇尚真善美在這裡雀躍、弘揚﹔“知者樂山,仁者樂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裡得到印証、高揚﹔風情、人情、世情在這裡受到拷問、淨化。歲月的沙漏裡,細沙淘走的是丑惡、虛偽、冰冷,留下的是雅潔、善良和溫暖。我喜歡這樣的情感漣漪和思想延展,力求把握好生命的每寸光陰,讓每一時段揮洒的筆墨盡可能充滿芬芳,播洒正能量,這才是我筆墨生涯的意願。

故事,在歷史的演進中繼續推演,一切文學藝術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的意義在於美好,在於向往目標的力量。應當使生活的每一個瞬間都具有崇高的目的”(蘇聯作家高爾基語)。這就要求我要繼續用心抵達生活的深處,去契合新時代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人之初,性本善。”集子力求留下既有情致暖心、又有哲理思辨、叮咚作響的心泉清音,在當下靈魂趕不上腳步的紛繁世界,願其成為股股清泉,扶正固本,為人們的心間帶來一片平和、恬靜,讓人們心靈閃亮、清爽,喚醒人們基因中本來就有的那片溫暖善良之心。

2020年5月3日

(責編:劉穎穎、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