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主題文物亮相南京賀新春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辛丑牛年新春將至,南京博物院5日推出“十二生肖鬧新春”主題文物展,展出223件(套)與“十二生肖”有關的文物。本次展覽將持續三個月。
在中國,“十二生肖”文化源遠流長,它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十二生肖鬧新春”主題文物展策展人謝博介紹,本次展覽一共展出了223件(套)文物,包括瓷器、玉器、竹木牙角、書畫、年畫、皮影等南京博物院院藏的所有藝術門類。
2009年,南京博物院舉辦“中國牛—牛年牛展”,至2020年又推出“瑞福鼠—鼠年鼠展”,連續了十二年,成為頗具特色的專題展覽。謝博稱,“又是一年新春到,我們延續生肖展的傳統,給大家傳遞新春的氣氛,也想把‘十二生肖’文化完整地呈現給大家。”
整個展覽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為“十二生肖”文化﹔第二部分以“十二生肖”作為一個分類標准,設置多個展示櫃,展示“十二生肖”的館藏精品﹔最后一個部分則是“牛”主題文物的集中展示。
現場,唐代彩繪陶牛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該車高20.5cm,牛高9.4cm。據介紹,魏晉的士人訓練牛引車,這不僅會給他們在出行形式上制造出沉著穩健的儀式感,也能在駕馭時的亦步亦趨中,帶來旅行途中的切實享受。牛車也是常被士人駕馭比賽的玩物。
談到生肖牛的文化特征,謝博表示,牛是最早被人類馴養的六畜之一,成為農耕社會重要的生產力。作為農耕社會的圖像符號,牛還與立春等傳統節氣緊密聯系。
“牛亦被寄予不同的精神追求。牛郎織女演繹苦戀神話,表現了古代社會男耕女織的精神追求﹔鞭春牛之風流傳盛久,勸農始耕,寄托著人類對豐收的期盼﹔‘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任勞任怨的寫照,‘牛牛食草莫相觸’隱含了人與社會和諧統一的主題,‘老牛舔犢’則體現了長輩關愛兒孫的情感。”謝博說。(徐珊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