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趣讀牛文化 | 喜迎牛年,一起看看傳統文化裡的牛有多“牛”!

孟麗媛
2021年02月06日08:53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牛是農家寶,有勤無牛白起早。”一句民諺,道出了牛在農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千百年來,勤勤懇懇、埋首耕耘的牛不僅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好幫手,其代表的牛文化和牛精神也深受人們贊賞。2021年是農歷辛丑年,正對應著牛年,讓我們走進歷史長河,一起去看看傳統文化裡的牛到底有多“牛”!

文物“牛”:以牛為尊,五福迎春

在古代,牛是古人祭祀的“至尊之物”,是農事生產不可或缺的角色。古人對牛既尊且愛,玉器、青銅器和陶瓷書畫等文物中時常可以看到牛的身影。

戰國錯銀銅臥牛。人民網 孟麗媛 攝

在古代文物中,牛形器、牛形紋飾、牛首紋飾、牛角獸面紋和牛面具等形式多樣、意涵豐富,大多數是禮器和兵器。殷墟便曾出土一座商“亞長”牛犧尊,牛體態健壯、生動形象,意味著那時工匠對牛的特征已有精准把握。

在古代祭祀中,牛的地位非常重要,甲骨卜辭便曾多次記載規模大小不一的“牛祭”。古時,牛、羊、豬三牲齊備被稱為“太牢”,常為王侯所用。《禮記·王制》中的“諸侯無故不殺牛”不僅體現了牛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古代制度的等級森嚴。

伴隨著農耕的發展,牛從“宗廟之犧”變為“畎畝之勤”走進鄉間田野。一方面,牛發揮著載重和代步的重要作用,老子乘牛紫氣東來和孔子乘牛車周游列國的典故為人們所熟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因舒適平穩、價格親民,牛車風靡於各個階層,士大夫“無乘馬者”,陶牛車和畫像磚等也反映出古人對牛車的喜愛。

南朝牛車畫像磚。人民網 孟麗媛 攝

在農耕社會,牛發揮著重要作用,古人也常在田園農事畫中描繪這位勤勞的“大伙伴”。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唐代畫家韓滉的《五牛圖》。畫中五牛一字排開,形態各異,后人為其賦予了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和善成等“五福”,飽含吉祥寓意。古人揮毫潑墨的一幅幅“牛畫”不僅體現著牛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出古代“以農為本”的傳統思想。

文學“牛”:以牛自喻,勤奮耕耘

“牛本善、性溫訥,行任重、志篤遠。”在傳統文化中,牛是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象征,有五谷豐登、平安祥和的寓意,代表著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正因如此,牛是古今文學作品中的“常客”。

天津楊柳青年畫《漁樵耕讀》。人民網 孟麗媛 攝

南北朝時期,“山中宰相”陶弘景自喻為牛,以“眼前流水自悠悠,歇臥偷閑戀綠疇”表明自己歸隱山林的心跡﹔唐代農學家陸龜蒙對牛很是喜愛,“鄰肩抵尾乍依隈,橫去斜奔忽分散”便描寫了他眼中江南水牛休憩時的景象﹔在南宋名臣李綱的《病牛》一詩中,老牛耕犁千畝、力盡筋疲,憑著“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的精神毅然堅持,反映了作者為國為民不畏犧牲的高尚境界﹔看到耕牛已老卻仍奮力勞作,詩人陸游以“勿言牛老行苦遲,我今八十耕猶力”等詩句表達了自己窮盡余生余力和子孫也要收復故土的堅定信念。

在近現代,魯迅自比為牛,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表達面對敵人決不屈服和面對人民甘願俯首的態度﹔作家老舍曾以“文牛”自喻,無法忍受失去寫作的閑在與自由﹔畫家、詩人李可染曾將畫室堂號定為“師牛堂”,畫作與題跋將他眼中的牛盡數勾出:“俯首孺子而不逞強,終生勞瘁,事而不居功,純良溫馴,時亦強犟,穩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無不有用……”著名詩人臧克家以詩詠牛,“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生動地描寫了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埋頭苦干、默默奉獻的老黃牛形象。

民俗“牛”:牛為農本,敬之愛之

從古至今,民間相傳著很多與牛相關的民俗活動。古人以“鞭春牛”表示催耕迎春。相傳“鞭春牛”的民俗起源於先秦,即通過鞭打“提醒”牛春天來了,新一年的農耕即將拉開帷幕。人們舍不得鞭打真牛,便用泥或紙制作假牛代替。今年立春,我國多地便以“鞭春牛”迎接春天的到來。

《耕織圖》冊頁(局部)。人民網 孟麗媛 攝

“種田之人聽我講,吃飯不要把牛忘。”立春前后,民間還有“送春牛”的習俗,“春倌”會拿著木刻版印的春牛圖逐村逐戶唱送,提醒人們勿忘耕牛之功,善待耕牛。

在陝西,人們把為老人做壽的活動稱為“牛王會”,因牛耕田犁地有功於人且排在生肖前列,以牛為名向老人祝壽代表著尊敬﹔在少數民族地區,壯族、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會慶祝“牛王節”,節日由來、習俗和節期各有異同。以壯族“牛王節”為例,人們將農歷四月初八視為牛的生日。這一天,家家戶戶會給牛“放假”,把牛欄修整一新,還會蒸制五色糯飯用枇杷葉包裹喂牛等,以示敬牛、愛牛、護牛。

(責編:孟麗媛、黃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