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古徽州裡尋年味兒

2021年02月07日08:4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沿著新安江上溯,山轉水繞,快到源頭時,一片空地豁然開朗,安徽休寧縣藍田鎮枧潭村,徐美娟正帶著幾個村民打米馃。

在安徽黃山一帶,凡是餅狀的食品,大都叫馃。

離過年還有10天,徐美娟已經把年貨准備得差不多了。幾天前,她在自家的民宿“枕溪人家”前的廣場上舉辦了一場“年豬宴”,吸引了附近村民和游客紛至沓來,“要不是疫情防控,游客更多。去年進了臘月每天都殺年豬,游客多得擠不動,屋裡院子裡都擺滿了桌子。”

殺年豬是徽州人置辦年貨最具儀式感的活動,豬肉可以腌起來、醬起來,豬腿大都碼上鹽,挂在山牆上,任山風和時光熏成“藍田火腿”,既豐富了過年的餐桌,也可以作為一年的儲備。豬肝、豬肚等“下水”烹成美味佳肴,請親鄰痛快地吃一頓,俗稱“吃殺火”。“以前,村裡都是輪流殺豬,殺豬的人家還要將燒熟的豬血加上點豬油,給鄰居送上一碗。”徐美娟說,現在自家殺豬的少了,“我想把徽州這個風俗保留下來,從進入臘八開始殺年豬,每天來游玩買肉的人多了去了。”

米馃是徽州人過年必須做的食品。把粳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在石臼中舂成米粉,用開水和好,鑲入類似月餅的模具中,再磕出來,形狀各異的米馃基本成型,再上屜蒸出即可。“你看,這是花開富貴,這是壽桃,模具、圖案都是老輩傳下來的。”徐美娟告訴記者,“徽州人不但過年打米馃,結婚接親的時候也要帶去8個,還要點上紅點,喜慶。”

在徽州,從臘八到除夕叫“忙年”,家家戶戶忙著置備年貨,從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才叫“過年”。“忙年”階段,除了准備各種干貨、山貨之外,還要打年糕、做糍粑,切“凍米糖”、炸“苞蘆馃”。

正說著,一盤金黃澄亮的苞蘆馃端了上來。休寧縣檔案館館長黃永強告訴記者,苞蘆馃其實就是把玉米蒸熟搗碎,切成蝦片狀晾干,吃的時候用油炸一下,蓬鬆爽脆。徽州有句民諺,“手捧苞蘆馃,腳踏一盆火,除了皇帝就是我”。這就是徽州人的滿足和愉悅呀。

徐美娟原是枧潭村村民,從2011年開始,她和丈夫成立了黃山枧潭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開發枧潭漂流,銷售黃山土特產品。更主要的,她想把古徽州的風俗保留和傳承下來。“游客來枕溪人家,可以體驗打米馃,吃年豬宴,挖冬筍。以前過年,家家都自己做,現在生活好了,各種年貨都能買到,基本都不做了。”徐美娟說,“但徽州的風俗很有意義,是徽文化的一部分,我就是想提供一個展示徽文化的場所。”

閑下來,徐美娟喜歡在附近的山村和茶園轉悠,用照片和視頻記錄下徽州的山水民情,她還加入了黃山市攝影家協會。

黃山一帶山多、水多、田少。過去,徽州人忙碌辛苦了一年,春節時正值冬閑,於是慶祝、祭祖、交往、娛樂等活動都湊在一起,豐富多彩。這既是最隆重的時節,也是最熱鬧、最豐盛的時節。

在枧潭,記者偶遇休寧縣鶴城鄉右龍村黨支部書記張光武,他是板凳龍非遺傳承人。“龍頭有70斤重,平時就放在我們的祠堂懷德堂裡,舞板凳龍的時候,每家出一條板凳,板凳上綁上三隻燈籠,家家戶戶接起來,尤其到了晚上,一條火紅的龍在山村歡快地舞動,附近村落的人都跑來觀賞。”張光武說,徽州方言,把燈讀作“丁”,所以舞起帶著燈籠的板凳龍,寓意人丁興旺,“最主要的是,平時鄰裡有些小糾紛,過年舞龍的時候,大家配合起來,所有的不愉快全部煙消雲散”。

徐美娟來了興趣,她盤算著能不能把這個風俗引進她的枕溪人家。

記者也來了興趣,張光武說:“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已經回來,我們正在排練,一般都是正月十五才舞板凳龍,到時候請你來看。”

這樣的文旅之約,記者無法拒絕。

(本報記者 常河)

(責編:郭冠華、劉穎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