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文化觀察丨從冷門變熱門,博物館何以“出圈”?

郭冠華
2021年05月18日13:4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考古盲盒”賣到脫銷、“唐宮小姐姐”火遍全網、三星堆文物“上新”成“頂流”……又是一年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已遠離昔日“高冷”的形象,帶著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走入熒屏、走入社交媒體、走入“尋常百姓家”。

從冷門變熱門,博物館“出圈”之路有跡可循。2015年3月,《博物館條例》正式施行。條例鼓勵全社會參與博物館事業,鼓勵博物館挖掘藏品內涵,與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相結合,開發衍生產品。條例不僅為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破題帶來福音,更促使博物館走上轉型之路:博物館不再只是收藏與展示文物的場所,它還將融入公眾生活,擔當起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

如何建立與公眾之間的連接?如何讓古老的文物重煥生機?各地博物館積極創新、各顯神通,探索博物館更為合適、更為有趣的“打開方式”。

先是“文創熱”的興起,博物館等文化資源成為了設計師們的靈感來源,各地博物館的文創設計從打造衍生品轉向開發文博IP,“考古+盲盒”的概念讓博物館文創迸出新火花﹔博物館逐漸打開大門,用一次次創意給大眾帶來驚喜。如故宮博物院推出的“紫禁城裡過大年”“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動,掀起了“博物館裡過節”的新風尚﹔博物館還進軍“綜藝界”,《國家寶藏》等節目為觀眾打開了一扇歷史文化之門。正因為有了舞台上動人的故事,冰冷的文物才真正活了起來。

“不創新,沒有一家博物館的大門能夠開得下去。”正如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所說,讓文物活起來,需要做到“兩個面向”:一是面向自身,不斷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內涵,讓文化遺產資源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二是面向公眾,創新文化傳播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讓文物故事以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人心,走進甚至融入百姓文化生活。

此外,科技賦能加深了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互動,“親密接觸”也有了更多花樣。AI(人工智能)、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智能體感互動、3D模型等新技術在文博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幾乎成為了大部分博物館的標配。通過在三維空間中立體成像,“穿越”回古代、感受古人的生活,此類的沉浸感帶給參觀者很多樂趣。

疫情之后,社交媒體、直播十分活躍,博物館從線下走到線上,以前沿技術結合當下熱點,主動尋求與人們的互動交流。“雲展覽”“雲游博物館”成為常態,“雲游敦煌”等線上產品通過數字技術走入千家萬戶,不管身處何方,隻要動動指尖,就能感受傳統文化之美﹔今年3月,眾網友圍觀了三星堆的挖掘現場。新技術最大限度呈現了三星堆文物之美,在直播和彈幕的加持下,黃金面具、鳥型金飾片“圈粉”無數。

從《故宮日歷》成為“網紅”到《國家寶藏》《唐宮夜宴》和三星堆的“出圈”,每一年,博物館和公眾似乎又走近了一些。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后疫情時代,博物館“出圈”之后的路該如何走,怎樣讓傳統接續未來,期待從業者開啟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讓傳統文化更好地抵達公眾。 

(責編:王仁宏、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