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文化專題>>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

河北丨《情系巴音郭楞》:23年援疆路 冀疆一生情

2021年09月02日11:24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大型情景歌舞《情系巴音郭楞》由河北省歌舞劇院演藝有限公司、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歌舞團聯合創排,代表河北省參加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該劇於9月1日通過央視網和國家民委門戶網站進行網絡展播。

↑《情系巴音郭楞》精彩片段

該劇集中展示了河北23年來的援疆成果,描繪了新時代巴州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和諧的景象,記錄了河北援疆干部人才與巴州各族群眾的深厚情誼,奏響了“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時代旋律。 

▲《情系巴音郭楞》劇照。

《情系巴音郭楞》通過對援疆干部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挖掘、創作、呈現,講述了河北省援助巴州以來發生的感人故事。

導演杜燕峰說:“這部作品通過講身邊的故事、講現代的故事、講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著重體現了援疆干部‘舍家報國、忠誠擔當、團結奉獻、創新奮進’的援疆精神。”

該劇採取“台中台、戲中戲”的方式演繹,用以傳遞豐富的藝術信息。在情感傳遞層面,劇目著力打造質朴的情感基調,並通過新疆各民族同胞能歌善舞的特點,精心設計了層層遞進的藝術和情感鏈條。

“作品運用維吾爾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將援疆題材拓展成文化交流題材,內容更加靈動、輕盈、好看。”編劇陳建忠說,河北巴州一家親,援建中的溫暖故事,體現出冀疆兩地的情感交融,這種質朴、溫暖的情感非常動人。

▲《情系巴音郭楞》劇照。

《情系巴音郭楞》匯集了冀疆兩地眾多知名的表演藝術家,他們共同合作完成了該劇的創作演出。

從排練開始,巴州歌舞團全體演職人員每天加班加點,希望能夠更好地展現這台優秀劇目的風採。每個演員都全身心地投入排練,力求每一個舞蹈動作、每一個表演細節都做到最好。

由於河北和巴州距離較遠,兩地歌舞劇團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異地排練。“排練過程中,我們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進行遠程交流、相互配合,付出了大量的溝通和磨合成本。大家分工明確,通力合作,圓滿完成任務。”導演杜燕峰說。

《情系巴音郭楞》融入了戲劇、舞蹈、歌曲等多種藝術形式,在舞台上生動呈現了河北援疆故事。演員們充滿深情的演繹、優美動聽的音樂和美輪美奐的舞美設計,帶給觀眾藝術的享受。

▲《情系巴音郭楞》劇照。

“該劇體式上被稱作‘情景歌舞’,對演員和創作人員有著極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對音樂、舞蹈有著高超的掌控力,還要將劇目的主題思想展現得淋漓盡致。演員在嘗試情景歌舞這個新體式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成熟和提高。”導演杜燕峰說。

山遙水遠情相系,冀疆攜手奔小康!8000多個晝與夜,見証著河北援疆干部人才的風雨兼程和鏗鏘腳步,見証著巴州血脈與河北基因的融合,凝聚起兩地人民同心筑夢的磅礡力量。

劇評 | 情系胡楊 夢圓巴州

文/王露霞

大型情景歌舞《情系巴音郭楞》借助多媒體投影、燈光、舞台道具以及最新“冰屏”技術,生動呈現了23年來一批批河北援疆干部人才與巴州各族人民苦樂與共、心心相印的深厚情感,真實、全面地展示了燕趙兒女用實際行動踐行“舍家報國、忠誠擔當、團結奉獻、創新奮進”的援疆精神,書寫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壯麗詩篇。

這部作品在結構上層次分明、渾然一體,同時在敘事節奏上既跌宕起伏又張弛有度,充分彰顯了作品編導把控這類綜合類節目的藝術功力和嫻熟技能。全劇共分“序”“遠方的媽媽”“奮斗吧!西部青年”“圓夢行動”“達西的春晚”5個章節。

▲《情系巴音郭楞》劇照。

大幕開啟,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西部地區的漠漠黃沙以及在這大漠中傲然挺立的一片胡楊。“胡楊”被稱為“大漠英雄樹”,其頑強的生命力不僅是新疆人性格的隱喻,更是中華民族不畏磨難堅韌不拔的精神象征。一架由石家庄起飛的飛機在新疆庫爾勒機場降落,它不僅是“冀疆情—巴州行”的交通紐帶,也承載著燕趙兒女牢記使命、踐行承諾的赤誠之心。

緊接著,在歡迎親人的歡快舞蹈過后,一個新疆小姑娘手持五彩風車翹首以盼的神情,很自然地將劇情過渡到“遠方的媽媽”章節。這一章節真實再現了來自河北的援疆醫生,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為一位臨盆難產的產婦接生的緊張場面。一首聲情並茂的歌曲《遠方的媽媽》將這一故事的情感推向高潮。

在《我和我的祖國》優美的旋律中,舞台視覺畫面拉出廣角,快速移動顯出大漠戈壁、茫茫草原。一批又一批河北青年人來到巴州這片熱土,與新疆各族干部群眾共同匯成一股建設新巴州的洪流。這種動靜相間、情景交融的敘事風格,不僅有效地將不同題材、不同呈現方式的塊狀內容銜接、粘合、交融在一起,更使觀眾在這種詩情畫意般的優美與波瀾壯闊般的壯美的交疊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情系巴音郭楞》劇照。

該劇在藝術呈現方式上,始終緊緊抓住“情景歌舞”這個藝術本體,不斷拓展表現空間。舞台上以“歌”“舞”為主導,同時加入小品、詩朗誦等藝術形式,豐富了舞台效果。在最后“達西的春晚”一章,恰如其分地將維吾爾族的《紅玫瑰》、蒙古族的《東歸》與河北傳統民間舞《放風箏》、新編河北傳統民歌《小放牛》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奏響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樂章,有效地深化、豐富、提升了劇目的藝術主題。

(作者系河北省藝術研究所研究員)

(圖文資料來源於國家民委官方微信公眾號)

(責編:魯婧、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