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從“物質”與“非物質”的辯証關系裡看子彈庫帛書的回歸意義

蔣名未
2025年05月20日10:5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美國當地時間5月16日,國家文物局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正式接收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佔》。兩卷帛書結束了在美國79載的漂泊於5月18日抵達中國,回到故鄉。

子彈庫帛書1942年出土於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帛書全卷於1946年非法流失至美國。帛書分三卷,共900多字,三卷內容涉及到中國古代知識系統,人對宇宙、自然、時間、生命和日常生活的聯系與認識、思想意識、習俗和社會實踐等,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和首個典籍意義上的古書,是現今所能見到最早的中國古代數術類文獻,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實物組成部分,對於中國古文字、古文獻、古神話傳說、古歷法節氣、書法藝術研究以及學術史、思想史、科技史、工藝美術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此次子彈庫帛書兩卷的回歸,不僅是海外流失文物的重要追索返還成果,更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相關先秦物証的重要回歸,其所承載 “非物質”的信息、文化和知識系統彌足珍貴,是研究先秦楚人生活的一把鑰匙,是鏈接古代、當代和未來的橋梁。

文化遺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有機統一體,二者從形態上存在本質區別又不可分割,有著深層次的內在聯系和辯証統一的關系。從文化遺產保護中“物質”與“非物質”的辯証關系視角,可以進一步認識子彈庫帛書回歸的重大意義。

“物質”與“非物質”相互依存共生。思想、語言、技藝、習俗和知識等非物質的,是相對物質而存在的文化形態,它游離於物質之外,又以物質(人或物)為載體來表現和傳承,二者相互依存共生不可分割。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語境中,“物”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和實証。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和寶貴財富,是一個群體、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傳統的兩個組成部分,對於群體、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認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擁有極為豐富的如子彈庫帛書等物質文化遺產和“創世神話”、“五行學說”、“二十四節氣”、“漢字書法”、“織造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子彈庫帛書的回歸為上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研究保護提供了實物文獻,同時在子彈庫帛書文物實物的研究保護中“非物質”部分的體現和研究使“物質”的價值得到更加准確、完整的理解和闡釋。“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互依存共生組成文化基因的大版圖和完整生態。

“物質”與“非物質”相互促進發展。“物質”是運動的,“非物質”是通過“物質”載體活態化表現和存在的,二者相互作用促進發展。一方面,從文化遺產保護角度看,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有助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子彈庫帛書實物的回歸,使其得以在原生環境中實現系統的修復保護、數據採集、材料分析、文字釋讀及學術研究,為取得重大成果突破帶來可能,同時為思想、文學、藝術、技藝、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項目的源流研究和保護傳承工作帶來巨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可以促進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表現,是運動中發展傳承的活態存在,是緊緊圍繞人的發展和傳承。人在其發展、傳承的過程中利用、創造和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古楚人織絲帛,觀天象,分時令,定節氣,測吉凶,記錄於絲帛上創造了帛書。今天,人們依然傳承和使用五行學說作為相關專業領域的理論依據,依然傳承和使用時令節氣指導生產生活,人們主動發現研究和保護子彈庫帛書,並在研究和傳承基礎上傳播,開發創造新的實物。

綜上所述,文化遺產保護中“物質”和“非物質”的辯証關系揭示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本質。隻有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構建文化遺產大保護格局,秉持“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統一保護理念和建立相關協同保護機制,才能有效避免文化基因版圖的割裂和生態完整性的破壞,從根本上解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闡釋傳播的碎片化等突出問題,實現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效能的全面提升。

子彈庫帛書兩卷的回歸填補了中華文化基因版圖上的一塊,我們期待子彈庫帛書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佔》下一步系統修復和保護研究工作將帶給公眾更多驚喜,也期待子彈庫帛書第一卷《四時令》的早日回歸。

(作者系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藏品與征集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

(責編:王仁宏、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