鐫刻百年榮光 繪就歷史畫卷——勞模肖像組印創作側記


今年4月中旬,我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請,接受了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為6月30日在京舉辦的“印見榮光——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全國職工篆刻作品展”創作勞動模范肖像組印。這次創作時間緊、無成熟經驗可借鑒,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深感有機會為百年百位勞模創作作品,意義重大,使命光榮,毫不猶豫接下了這份沉甸甸的“任務”,決心用自己的辛勤創作,為百年勞模留下永恆的藝術印記。
創作之初, 擺在我們面前有三大難題:一是以何種美術形式創作勞模肖像?二是如何創作篆刻作品?三是如何制作勞模肖像印章?這些不僅關乎作品創作能否順利展開,更是對傳統篆刻藝術與現代美術和科技如何實現完美融合的巨大挑戰和考驗。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先生、西冷印社江吟先生等專家前輩為我們的創作給予了藝術指導和有力幫助,西泠印社協調50多位篆刻家創作印稿,上海劉雙工作室20多位青年美術工作者創作人物肖像,印聯網(北京)公司組織專家研制印章。在這次跨界藝術合作中,人物肖像創作無疑是重中之中,究竟採用何種美術創作方法既能生動表達勞動模范的人物形象,又符合美術和篆刻的審美要求,在范迪安先生親自指導下,我們選擇了版畫這種藝術形式,它既能夠承載作品的精神內涵,亦具有感人的文化溫度。版畫藝術與傳統篆刻在“制印”的核心工藝上具有同源性。印章,凝結千年篆刻藝術﹔而版畫,則以木版、銅版、石版等多樣形式,拓展出更為寬廣的視覺語言。二者在藝術語言上天然親近,版畫獨特的刀味、木味、金石味,鮮明的黑白對比,高度凝練的造型,與勞模群體身上堅韌、質朴、奉獻的精神十分契合。更重要的是,在數字化背景下,版畫的優勢也為后續高效創作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它可以保留手工刀痕,又便於分類生成、批量管理。精神與效率,這正是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勞動精神的生動寫照,也是版畫藝術的氣質所在。本文著重探討勞模肖像創作的幾點思考和體會。
一、素材籌集:在歷史與現實中重建肖像的起點
素材是創作的基石,我們優先選擇勞模工作狀態的專注瞬間或經典形象,制定了嚴格標准,要求畫面清晰、特征鮮明、精神飽滿。但難題接踵而至——許多勞模尤其是老一輩勞模,缺乏符合要求的現成照片。有的資料僅存於發黃的報紙上,有的影像模糊不清,還有的隻有側影。團隊成員沒有絲毫退縮,翻歷史檔案、查新聞報道、找公開資料,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其中有幾個勞模隻有他的故事和文字檔案,根本沒有留下任何影像資料,我們就從與他有關的人物影視資料中尋找,努力為每位勞模找到最貼切的形象。
二、風格抉擇:在統一與個性間尋找創作靈感
在確定了勞模肖像的基本素材后,我們面臨一項至關重要的抉擇:以怎樣的版畫風格來呈現?風格若單一,難以准確表達百位勞模的精神風貌﹔風格若繁雜,又易削弱整體的統一性與創作效率。正當我們陷入反復權衡之際,范迪安主席的一席話幫助我們厘清了思路:“作品整體既要統一,又要有區分。”我們選取三到四種風格,根據人物類型分類呈現,做到風格迥異而不失整體和諧。我們反復討論在版畫的各類風格譜系中篩選與嘗試——哪些藝術語言最能貼近人物氣質?哪些表現手法既具精神深度,又有視覺張力?最終,我們採用中國傳統篆刻、木刻版畫、銅版畫技法與白描寫意這四種美術風格進行創作。
1. 篆刻風格:“刀鋒”之下,鐫刻勞模的精神力量
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表達形式,篆刻以剛勁的刀感與厚重的金石氣息深入人心。創作中,我們大膽突破,將篆書的文字表達拓展至人物肖像,實現了一次從“字”到“人”的藝術跨越。以鐘南山院士為例,他既是“國士”,亦是仁醫。我們以硬朗的篆刻刀線勾勒他沉穩堅定的輪廓,輔以微妙光影,刻畫其守護人民健康的執著與淡定,讓“穩如磐石”的精神氣質躍然紙上。袁隆平院士的肖像則呈現出另一種“刀感”美學——寬刀起勢、節奏錯落,以表現出既富科學家的智慧,又極具農民質朴的本色。畫面中既有稻谷泥土的溫度,更有“心系天下”的情懷。在鄧稼先的肖像創作中,我們選擇更為細膩而堅韌的刻刀觸感,描繪他在思索中的專注與執著,每一筆都凝聚了面對未知的思考、勇毅與力量。
這種篆刻風格融合傳統金石技藝、現代繪畫語匯與人物敘事,在“刀鋒”與“印記”之間構建出精神與形式的雙重張力。我們在印章中重塑人物風骨,在鐫刻中書寫時代精神,使勞模肖像承載傳統之美,更貼近當下大眾審美與情感共鳴。
2. 木刻風格:黑白之間,鐫刻時代的群像記憶
木刻藝術,尤其是黑白木刻自近代以來,以其粗獷有力的刀痕、強烈的黑白對比與高節奏的構圖,成為表達時代風貌和集體情感的重要載體。抗戰時期,它作為反法西斯宣傳的有力武器,發揮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氣,激發斗志的巨大作用。我們選用木刻風格,正是因其藝術語言與勞模精神之間的天然契合。
“鐵人”王進喜是新中國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我們採用粗獷與大面積黑白反差,使他的形象仿佛從油田岩層中浮現而出,面容剛毅,目光堅定,畫面中滿是硬骨與熱血。三度榮獲全國勞模的老鐵路工人王權祿,以其沉穩厚重的技藝風格,承載著創業時代的激蕩歲月。創作中,我們以深色背景襯托光影層次,借助縱橫交錯的機械線條與工具意象,塑造出他在鋼軌上揮汗如雨、與鋼鐵共鳴的生命軌跡。我們同時借鑒了新興木刻“以面造勢、以光見形”的經典技法,通過空間張力與強烈明暗對比,使人物的每一條皺紋、每一道神情都仿佛在訴說他們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生命篇章。
3. 銅版畫風格:線網之間,勾勒精神的深度和溫度
銅版畫,源於歐洲古典藝術傳統,以其縝密的結構、豐富的層次與精致的光影表現力,成為描繪人物精神氣質的理想載體。它講究線條密度與明暗過渡的精准控制,具有近似“工筆”的寫實效果。創作中,我們沒有機械復制西方技法,而是將其細膩入微的視覺語言融入大眾審美,塑造出各行各業無私奉獻的勞模形象。表演藝術家李雪健給億萬觀眾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我們通過銅版特有的線網結構,刻畫他眼神中的堅毅與溫度、發際的微曲、嘴角的沉穩,甚至是皮膚紋理中隱約浮現的歲月痕跡,皆在黑白之間娓娓道來,沉靜而深刻。謝晉導演的肖像則展現出知識分子特有的張力與擔當。我們以細密線條勾勒他平視鏡頭時的堅定目光,讓畫面靜中有動,理性中透出溫度,傳遞出他作為“文藝戰士”的時代使命感。而像孔繁森這樣將生命獻給雪域高原的基層干部,我們在他的眼神中注入了不舍、仁愛與堅定,通過灰度過渡與層次布局,展現其平凡中的偉大、朴素中的光芒。
銅版畫的魅力在於它不以強烈對比取勝,也不依賴寫意刀法,而是憑借一根根細線織出人物的情感紋理和精神深度,幫助我們探尋人物的內心世界,在精致光影中讀懂“沉靜如鐵,溫潤如玉”的精神品格。
4. 白描風格:以線傳神,刻寫女性的堅韌與溫柔
白描,作為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經典技法,講究“簡練傳神、形神兼備”,擅長通過線條勾勒人物神韻。我們將其用於刻畫女性勞模,通過柔中帶骨、簡而不繁的線條語言表達,傳達她們在科研、教育、公安、醫療等不同崗位上展現出的堅毅與溫柔。
屠呦呦肖像創作,正是這一風格的代表。她作為中國自主科研的杰出代表,發現研制了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數以百萬計生命。我們以凝練而有力的筆觸,刻畫她專注而沉靜的眼神﹔線條之間,既有知識分子的理性,更有女性科研者獨有的韌性與執著。張桂梅的形象,則融匯了母愛的溫情與老師的執著堅守,我們在她的面容中描繪出略顯疲憊卻始終明亮的目光,用流暢而富有情感的線條,傳達她身上那種溫柔而強大的內在力量。而任長霞的肖像,是一次以“柔性語言”表達“剛性精神”的挑戰。她投身公安事業,守護人民安寧,我們用極具精度的白描筆法刻畫她制服上的每一個細節——警徽、肩章、發絲走向——力求通過這些細膩入微的刻畫,傳遞她作為一名女性公安的果敢與威嚴。
白描不同於其他藝術形式,它不依賴色彩渲染,也不靠強烈明暗取勝,而是以留白造勢、以筆意傳神。我們刻意保留了人物的服飾紋樣與細節,不僅強化個體形象,也映射出她們作為新時代女性的精神風貌與文化底蘊。
三、技術創新: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面對十分緊迫的創作時間,我們大膽引入人工智能輔助創作,成為提升效率的關鍵一步。我們首先手工繪制多張不同風格的素描與版畫效果圖作為訓練樣本,並將這些樣本與丟勒、倫勃朗、珂勒惠支等大師的經典版畫作品,以及我們已確定的職業風格分類標准,一並輸入AI系統進行學習訓練。很快,AI便掌握了木刻、銅版等多種版畫風格的基本語言,能夠將人物照片初步轉換為具有繪畫框架的樣圖,極大地加快了創作節奏。但AI並非萬能。它在人物神態的捕捉、復雜造型的構建以及藝術筆觸的個性表達方面仍顯薄弱。因此,決定作品最終品質的,依然是藝術家的“靈魂斧正”。
在創作過程中,團隊伙伴們首先對AI生成的初稿進行人工粗修,調整結構比例、強化邊緣線條、優化黑白灰關系,隨后,對每一幅作品進行精細打磨,深入刻畫人物神態,調整造型節奏,注入具有版畫語言特征的手繪筆觸。對於公眾熟悉的勞模人物,更是反復推敲,力求兼顧真實感與藝術感染力。我們還深入了解每位勞模的生平事跡、個性特征與時代背景,力求使每幅作品不僅“像”,更“神似”——建立起一種視覺上的紀念性,讓這些肖像不僅能讓觀眾“看得見”,更讓大家深深“記得住”。
四、團隊協作:從機制到信念,成就群像背后的集體力量
在這場高難度、高強度的創作征程中,如果沒有科學高效的協作機制作為堅實后盾,要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完成100枚肖像印章的創作任務,幾乎是難以想象的。
為兼顧進度與質量,我們搭建起一張緊密有序的協作網絡,採取“大兵團作戰”模式,精准分工,責任到人。在時間管理上,我們將創作流程拆分為四大階段:肖像人物素材收集、AI協助生成初稿、人工精修、創作效果審核,實行“三班倒”工作機制,創作團隊就像一組永不停歇的齒輪箱,晝夜運轉,實現流程的無縫銜接。效果控制方面,我們實現了從學員到老師,從專業評議到專家評審,層層嚴格把關,確保每一件作品在藝術形式與精神深度上都能經得起時間與觀眾的雙重檢驗。
然而,挑戰遠未止步,進入到制作環節,新一輪難題接踵而至:如何將手繪的精致圖像有效轉化為印章作品?不同版畫的風格面貌、不同的細節表達都對現有的雕刻技術提出了難題,由於採用新型印材和科技制作方法,兩者之間需要反復調試與適配。為攻克一道道難關,大家開展頭腦風暴,在一次次反復的嘗試中,終於找到了在印章材質、制作工藝與藝術表達之間的最佳平衡。
五、守正創新:一場穿越傳統與未來的藝術實踐
這次以勞模精神為題、以藝術表達的集體創作,我們創新出一整套精密高效的工作機制,不僅如期高質量完成任務,更在實踐中開辟出一條兼具藝術深度與時代氣質完美融合的全新藝術表達路徑。從印章字體選擇到印稿協同完成,從素材收集的錙銖必較到風格探索的多元融合,從AI輔助與人工精修的技術突破,從新材料的採用到制印方法的創新,最終呈現出四種各具神採的藝術風格,生動再現了勞動模范人物的氣質特征,整體上構建出新時代美術和篆刻創作“守正創新”的鮮明特色。這100枚勞模肖像組印,不僅是一項藝術成果,更是一場跨越文化、時空與媒介的創新探索。我們將中國傳統篆刻的精髓、西方古典版畫的結構語言、現代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新型材料與科技制印方法完美融合,在短短的時間內實現了藝術表達與創作效率的雙重突破。
我們衷心感謝中華全國總工會給予我們這樣難得的創作機會,衷心感謝藝術界各位專家前輩的悉心指導。這組作品是我們團結奮戰的心血結晶,表達了我們對千千萬萬普通勞動者的崇高敬意。這一枚枚篆刻作品凝聚著勞模的精神特質、杰出貢獻與時代風採,構成他們生命價值的視覺見証。百年百位肖像印章並肩匯聚,更是一幅壯麗的時代畫卷——記錄著百年來無數勞動者以雙手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歷程。就像一面面鏡子,照見平凡中的偉大,映襯出我們文藝工作者肩負的責任與方向:繼續扎根人民,跟緊時代,用心創作,讓藝術創作的燦爛花朵永遠為人民盛開。
(來源:中國電影報 作者:上海劉雙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