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膠州茂腔:盛放的“膠東之花”

2025年09月14日08:22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茂腔傳統劇目《南京》演員定妝照。

茂腔傳統劇目《南京》演員定妝照。

膠州市文化館舉辦的“非遺夏令營”教學茂腔。

膠州市文化館舉辦的“非遺夏令營”教學茂腔。

茂腔走進上合示范區實驗幼兒園。

茂腔走進上合示范區實驗幼兒園。

茂腔演員在膠州市少海板橋鎮拍攝“二十四節氣”新媒體作品。

茂腔演員在膠州市少海板橋鎮拍攝“二十四節氣”新媒體作品。

初秋夜晚,暮色四合,山東青島膠州市市民廣場燈火漸起。74歲的國家級非遺膠州茂腔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梅香身著繡邊戲服,一句“鱗刀魚,賽銀葉,旁邊走的蟹子燈,扭扭嘴的海螺燈,一張一合的蛤蜊燈……”婉轉唱腔響徹夜空。舞台上,《趙美蓉觀燈》的經典橋段正在上演,青衣水袖翻飛如蝶,老生髯口飄動似風,台下從白發老者到垂髫稚童,都沉浸在這獨特的藝術魅力中。

被譽為“膠東之花”的茂腔是一種流傳在膠東半島的地方劇種,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由民間說唱藝術“肘鼓子”演變而來,至今已有300余年歷史。最初,藝人們肩挑鑼鼓,走街串巷,以“一人唱,眾人和”的形式表演。到清末民初,茂腔融合了膠州方言韻律與民間小調特色,形成“一聲唱出千古事,一調飽含故鄉情”的獨特藝術風格,成為膠州最受歡迎的地方戲曲之一。

“一台茂腔戲,要經編劇、作曲、排演、舞美等十余道工序打磨。”在膠州市茂腔劇團訓練廳內,膠州茂腔市級傳承人王瓊正帶領弟子們排練傳統茂腔戲《桂花亭》。她手中的曲譜上,密密麻麻標注著“四平”“二板”“散板”等不同板式記號。王瓊介紹,膠州茂腔的唱腔極有特色,女聲婉轉清麗如黃鶯出谷,男聲渾厚蒼涼似鬆濤拍岸,尤其擅長表現家庭倫理、民間故事等題材。其表演程式吸收了民間秧歌的韻律,台步輕盈靈動,手勢細膩傳神,“扇帕功”“水袖功”等絕技更是堪稱一絕。在服飾裝扮上,茂腔戲服融合了膠東刺繡工藝,色彩艷麗明快,圖案多取材於當地花卉紋樣,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膠州市會議中心大劇院,市茂腔劇團正在上演新編茂腔劇《鄧恩銘》。伴隨著板胡悠揚的前奏,演員們的唱腔時而激昂如戰鼓催征,時而低回如泣如訴。后台裡,年輕演員李旭正在緊張地勒頭包頭,她告訴我們:“傳統茂腔講究‘唱、念、做、打’四功,光是‘唱’這一項,就要練氣息、咬字、韻味,沒有十年功根本拿不下來。”台下觀眾席裡,青年觀眾王琳正用手機錄制精彩片段,她說:“小時候跟著奶奶聽茂腔,覺得咿咿呀呀聽不懂,現在才發現這唱腔裡全是家鄉的味道。”

每年暑期,膠州市精心舉辦的非遺夏令營裡,茂腔教學總是最受歡迎的項目。孩子們圍坐在一起,盯著傳承人手中翻飛的扇帕,跟著板胡的節奏學唱《桂花亭》選段。8歲的小男孩周子墨舉著迷你水袖,模仿著老生的台步,唱腔裡帶著膠東方言的軟糯,逗得一旁指導的老藝人臉上笑開了花。

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寶貴文化遺產,在校園實現了有效傳承、蓬勃發展和再度重生。“我們專門編寫了適合學生使用的書籍和音像制品,錄制了教學視頻,委托職業學校專門招考了三批茂腔戲曲班,選取年輕、基本功扎實、有潛力的學員進行專門培訓,共同培育茂腔專業人才。”膠州市文化館館長范立恩介紹。

如今的膠州大地上,茂腔藝術正以多元形式融入現代生活。在膠東國際機場的文化展廳,茂腔擺件亮相“齊魯非遺”展區﹔在鄉村振興示范村的文化廣場,農閑時節的茂腔表演總能吸引十裡八鄉的村民﹔在膠州市本土啤酒節的舞台上,茂腔與現代流行音樂跨界合作引發陣陣喝彩……

“茂腔是膠州人的精神家底,只要守正創新,這門藝術就永遠有生命力。我們成立了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構建起‘非遺+文旅’‘非遺+教育’‘非遺+數字’的立體傳承體系。”膠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孫展說,古老的茂腔在繼承與創新的雙軌上奔流不息,在板腔絲弦的交響中,寫下充滿活力的時代新篇章。(記者 劉艷杰 通訊員 王雪妍 圖片由膠州市委宣傳部提供)

(責編:趙竹青、申佳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