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成曾樾自创了“主题阅读法”,令自己从书中获取到更多、更广的知识。“读书的效率也提高了几十倍,”他说,书是为人服务的,不能读死书,要让书“活”起来。
成曾樾曾对中国的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记忆中,四大名著中均有茶的影像,于是,他立马翻出四大名著,决定带着“茶”再读一遍。成曾樾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红楼梦》里提及茶的次数是最多的,其次是《水浒传》、《三国演义》,最后是《西游记》,“这个排序说明茶在清朝已经盛产,而在汉代则比较稀少,权贵者拥有;此外,在不同年代,茶代表的含义也不同——在汉代,“献茶”是表敬意,而清朝,则意味着送客。”当然,茶仅仅只是一方面,大千世界,万物俱存,只要用心读书,将被动转化为主动,思维和见识便会穿越古今中外,随着书而“活”起来。
“读书要趁早,而且要多读、多背经典,完全不用强调对文章以及字句的理解,”成曾樾回忆起儿时的阅读方法,虽囫囵吞枣,但获益良多,“我现在很多所谓出口成章的东西,都是儿时背下来。”他回忆起儿时的阅读初衷和动力,“小时候,院子里的小伙伴们只要聚在一起就会炫耀自己都读了什么书,”他坦言,当时的“攀比”竟无形中帮助自己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其实那时对书中的内容并不理解,但为了不在小伙伴面前丢面子,他不仅读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还背诵唐诗宋词。”
当然,死记硬背的方法并不适用于一世,“在大学期间,受到红学专家冯其庸老师的启发,开始做笔记,不仅要记书中的重点和令人感动之处,连人物的名字也会勾画出来。”成曾樾在看外国文学作品时,因唯恐人物名字长而记错、记混,会在不同人物的名字下方做不同的记号。
真正优秀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不够优秀,成曾樾曾认为自己写文章用词不好,“我发现《红楼梦》里的四字成语非常优美华丽,然后开始摘抄书中的词汇,边抄边背。”这个学习方法无意中被其父亲发现了,并大赞不已,称自己也要试一试。
成曾樾的笔记不仅记书里的,还记书外的,“我现在还随身带着笔和纸,随时将自己不经意间萌生的想法、一瞬间的细微感触记下来,只言片语所累积起来的力量绝不可轻视。”就像天地与人,为人或为文,都是在荒凉上繁衍起来的茂盛,从无到有。
“现在读书比较慢,因为我要读两遍:第一遍通读,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第二遍细读,挑出其中的成功之处或欠佳之处,”身为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成曾樾要为作家培训班的青年作家们写评论,“这也是对我理性思维的不断培养吧。”
详细>>>
爱书人简介
成曾樾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都市潜流》,中短篇小说集《朋友,祝你快乐》,小说集《朋友,祝你快乐》,散文集《日本梦寻》,纪实文学《日本啊日本》等。
策划:刘红、黄维 采访:王鹤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