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源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历史,更源自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以及创作这些作品的德艺双馨的文化大家。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怀揣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敬畏之心,人民网推出融媒体文艺栏目《见证人丨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邀请改革开放40年以来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大家,分享其求艺之路的艺术探索与思想感悟,呈上对改革开放40年文艺发展最具诗意的表达,通过有情感、有温度、有底蕴的人物呈现,彰显艺术作品的时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专访李舸:记录时代前进的光影

 
  秋天的人民日报社阳光和煦。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李舸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别具匠心的摄影作品——特净宣纸上印着傩戏、渔鼓戏、皮影戏等非遗传承的影像,附上李舸自成一体的汉简体题跋和钤印,将中国上千年历史的宣纸、书法与源自西洋的具有百年历史的摄影术合而为一。
 
  “用光用影用情怀,有技有艺有创新”。入社28年,李舸曾进驻“非典”重症病房、深入地震、洪水、泥石流等重灾区进行现场报道;也曾数十次登上天安门城楼、进入人民大会堂见证共和国的辉煌。他的镜头记录着改革开放以来庄严重大的历史时刻,也展现了广袤大地上淳朴动人的......[更多]

我经历了中国近二十年发生的诸多大喜、大悲、大事件。当一件关乎民族和人民命运的重大事件发生时,记者要冲在一线如实记录和报道事件,哪怕冒着生命危险,这是记者的天职。

几十年的采访中,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记者首先要热爱我们这片土地,热爱我们的人民,心贴心地为人民考虑,传递他们所要传递的声音,才能做出真正沾泥土、带露珠、有温度、接地气、讲深度的采访。

当选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赋予我更崇高的使命、更重大的责任。摄影家协会的重要职责是联系广大群众,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百姓大众的文化修养。我们的责任在于为广大摄影爱好者提供一种提升艺术修为的空间和可能。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麦克风、摄像机,这是改革开放对于摄影行业的巨大影响。这也使得突发事件中,越来越多的感人瞬间能够被捕捉记录下来,从而促进人们对于社会生活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90年代,摄影师热衷于用鱼眼镜头表达一种夸张,认为“你如果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而现在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心离得近。只有人走得近,心贴得近,才能用镜头表达时代的变化,用真情感受老百姓的冷暖。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摄影促进了人文精神对人心的浸润与滋养。我们常谈“人文”一词,“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每一个人能以如日月光辉般的德行约束自己,同时去感化别人、教导别人,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

摄影师远不止是重大历史时刻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还应深入社会和国家最基层、最广泛的地方,探索那些静默无声却被时代裹挟着迅疾变化和流失着的东西。特别是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消失,我们需要带着危机意识,用镜头留住它们匆匆的脚步。

成熟的记者既是一个隐形的记者,在拍摄时要有冷静的视角客观反映情节,也要有火热的情怀和格局寻找打动人心的传世作品。用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生活、用宽厚的情怀去体验生活、用优秀的作品去赞美生活、用平和的心态去引领生活,这样的作品才能够打动别人。

如果说每个人的故事是情节,那么细节的评判标准就是艺术语言是否能够打动别人。这种浓烈的情感绝不是影像上的“浓妆艳抹”,形式不一定“大红大紫”、“大喜大悲”,而是要追求用心的贴近。

从1990年实习、工作至今,李舸在人民日报大院里已度过了28个春秋。从一名党报摄影记者,到如今兼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透过手中镜头,李舸见证了祖国的大喜、大悲、大事件,“一路踏踏实实做下来”,通过张张影像“为时代存照、为人民画像”。

初秋时节,橙黄橘绿。在李舸履新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一周年之际,我们走进他位于人民日报社5号楼的办公室,面对面与他聊起了这一年间的“变与不变”。虽是报社同事,但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他的工作间,屋里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