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炎
昨天,受深圳读书月“读书论坛”之邀,年近八旬的北大知名学者严家炎做客宝安图书馆,分享他对于金庸小说的见解。作为一名颇具声望的学人与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专家,严家炎对金庸不遗余力的推崇,被视为学术界对通俗武侠小说的接纳与认可。在昨天的讲座前,严家炎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解读金庸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应有地位。
金庸小说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记者:您上世纪90年代在北大开设了金庸小说研究一课,当时您对金庸的推崇也引起了国内不少人的争议,您对此怎么看?
严家炎:其实学术界有许多人都很喜欢看金庸小说,像美国的陈世襄、夏志清、余英时、大陆的程千帆、冯其庸、章培恒,都对金庸评价很高。我也是当时听说我们的学生都在看金庸小说,才开始读他的小说,一看就觉得很好。在北大开设金庸小说课程,是给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开的,当时讲了三个学期,很受大家欢迎,一位日本的汉学教授就从头到尾每节课都来听。
记者:从文学史的角度,您怎么评价金庸小说?
严家炎:金庸小说将中国传统通俗小说与五四以来新文学以及西方文学统一得非常好,他的作品可以说填平了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沟壑,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我以前说过金庸小说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虽然他作品的形式是传统的武侠小说,但他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观念都带有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也吸收了各种文学形式的尝试,将武侠小说这种通俗文学带上了文学殿堂。
记者:金庸的出现,应该说改写了很多人对于武侠小说的评价。
严家炎:是,中国大陆对武侠通俗小说的误读很严重。上世纪30年代开始,新文学的不少学者就对传统武侠、志怪的通俗文学有猛烈的批评。而50年代起,对武侠小说更是持禁毁的态度,有些报刊当时还写过社论批判武侠小说。到现在很多人还是对武侠小说非常不以为然,所以金庸的出现,意义重大。
编史者不能受到风气的影响
记者:前两年由您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出版了,这部文学史给了金庸一个什么地位呢?
严家炎:这部文学史中有单独的一个章节写港台的武侠小说,主要讲的是金庸的成就,这是以往文学史所没有过的。不过这部教材的港台部分是由黎湘萍执笔的,对于金庸的评价还是很认可的,但可能就没有像我评价得那么高。
记者:早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出版的三十年前,您就曾与唐弢先生编写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文学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两度编写教材给您带来的感受是怎样的?
严家炎:编教材是件困难的事情,《20世纪中国文学史》从2001、2002年开始准备,集合了多名学者总共花了将近8年才完成。我们希望能够尽量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来写,但还要平衡许多方面包括政治上的考虑。而且教材要有一定的持续性,要尽量消除流行风气的影响。比如姚雪垠的《李自成》,一度享有很高声誉,而现在很多人都对这部作品很不以为然,但我认为这部小说还是有它的价值,编史者不能受到流行风气的影响。
记者 韩文嘉 文/图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