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创造活力提升“文化中国”--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文化创造活力)

文化体制改革:创造活力提升“文化中国”

本报记者 张贺 孔祥武 申琳 袁泉

2012年11月13日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十八大报告摘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既是既往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未来文化建设的方向指针。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生生不息、永续发展;只有将蕴含在人民大众中的创新能力普遍激发,13亿人的文化创造才会使中国文化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长期被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所束缚、压抑、扭曲的文化生产力喷薄而出,文化创造激情四射,中国文化的面貌随之焕然一新。10年里,我们基本建成了堪称世界规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主要文化产品——从影视、图书到动漫、游戏——数量规模跃居世界前列。今天的中国,文化站点星罗棋布、农家书屋遍地开花、图书杂志琳琅满目、舞台演出争奇斗妍……这一切正在展示着一个具有无穷活力的文化中国。

  

  改革

  向改革要生产力

  近10年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是决定中国文化命运的一次伟大变革。短短9年时间,528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华书店、850家电影制作放映发行单位、2093家国有文艺院团、3271种非时政类报刊完成转企改革,从事业单位转变成企业。随着合格市场主体数量的激增,文化创造活力被大大激发出来,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突破1.3万亿元。

  从演出太少到忙得不可开交,从收入微薄到收入大增……文化单位改制前后的鲜明对比,令人感慨良多。重庆演艺集团艺术总监王亚非代表从事杂技艺术已经20多年,亲眼见证了重庆杂技团从国有事业单位到自主走市场的企业的历史性转变。

  她说,刚改制那会儿,真是心里没底,“以前靠国家养着都难以为继,变成企业以后,还能不能活下来?”事实证明:重庆杂技团不但活了下来,还活得很好。2010年4月,包括重庆杂技团在内的四家文艺院团整合组建重庆演艺集团,分散在各院团低水平重复的资源,以现代企业的运行结构整合起来,实行集约化运营。短短两年,集团已进入发展快车道。2011年,实现收入突破1亿元,其中自主创收近7000万元,比体制改革前的2009年翻了三番,演出场次增长了1倍。重庆杂技团创作的大型杂技剧《花木兰》在国内外演出超千场。

  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李树建代表说:“我演了35年戏,当了25年团长,深感现在艺术院团的改革可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要走遍千山万水找市场,二是要吃尽千辛万苦树形象,三是要历经千锤百炼出精品,四是要想尽千方百计奔小康。”2010年,豫剧二团先后到河南省和周边省份的40多个县市村庄、厂矿企业、军营学校演出130多场,举办公益演出4场,实现演出收入793万元,比去年增长70%,超额完成了省文化厅下达的目标任务。  

  改革对文化工作者精神面貌的改变同样深刻。齐齐哈尔市话剧团团长、党支部书记艾平代表说:“我们从目前的市场环境也感受到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不改革,就无路可走,越拖‘等靠要’的思想就越强。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大家都在想市场、想创作、想解决的办法,精神面貌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为民

  文化也要“走转改”

  人民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只有人民群众与文化的接触日益广泛深刻,文化才能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改善民生,文化不可或缺。”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代表说,文化生活丰富是生活质量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山东现在的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超过7000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33.2%和35.7%。“既要衣食充足、又要精神富有,是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愿望。”

  目前,山东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每年送戏下乡1.3万余场,举办各类文艺演出9万余场。今年,全省集中力量办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2件实事,省级财政已投入2.3亿元,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资金14.6亿元。

  扎根现实、贴近生活使山东收获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电视剧《闯关东》、《沂蒙》、《南下》、《知青》都是我们山东制作推出的。”这批风靡全国、取得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的佳作令孙守刚十分自豪。“老百姓还是爱看有生活气息的、有深度的好作品。”孙守刚说,“这也说明,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三贴近’,贴得越近,老百姓越喜欢。”

  孙守刚说,“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必须让人民群众唱主角。”目前,活跃在山东基层的庄户剧团达到5200多个。为了把握群众文化需求,今年山东在全省广泛开展了“三问于民”意见建议公开征集活动,共征集群众建言献策1.3万余条。

  江苏苏州市滑稽戏剧团名誉团长顾芗代表这些年每年都要带团下基层演出300多场,“上到剧场,下到社区”,所到之处,群众的热烈反应令她深感“老百姓对文化的渴求非常强烈”。

  她说:“我们到社区、到田间地头演出的时候,经常是人山人海。有的人站在板凳上,有的人肩膀上扛着孩子,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大家都开怀大笑,这个时候,作为演员,我觉得既高兴又忧虑。高兴的是,我们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忧虑的是,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还不太足。”

  顾芗认为,苏州张家港市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化就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新思路新机制。目前,张家港已完成了895个网格的划分,平均每个网格1000人左右,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文化员。这种网格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心下移、服务下移、资源下移,提高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实现公共文化的共建共享。 

  人才

  发扬民主育人才

  十八大报告提出,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作风,才能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泼局面。这样的民主氛围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十八大报告强调要“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这段话指出了中国文化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深层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侯晶晶代表认为,发扬学术民主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在体制机制上给教师和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充分考虑到基于不同学科特点而产生的出成果时间长短,保障那些“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研人员“慢出成果,出即精品”。

  侯晶晶说,具体而言,关键在于建立弹性的考核周期,保证教学、科研重视内涵式发展。南京师范大学不少院系都建立起教学岗、科研岗的分类考核,尽力发挥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的特长。她说:“学术大家的产生,需要一个民主、宽松的考评体系和工作环境。高校只有不断调整并规范学术考核的正确导向,才会有名家大师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

  文化发展,人才为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丁一平代表说,从“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产业增加值年增长20%的数字看,新闻出版业发展是很快的。要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速度,思想的解放、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出版行业如何主动出击,以新创新,打造新型全媒体平台,创造新的产业生产力,是对党的新闻出版工作者的一种考验。“我认为,观念上的积极转变,行动上的有效作为,传媒业界新生力量的着力培养和科学使用,应该是我们要始终坚持做的事情。”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党组副书记谭跃代表认为,改变国际文化格局“西强我弱”的局面,关键在创新和人才。他说,目前我国文化内容创新能力不足,具有时代性、经典性的原创精品还不够丰富,引领全球思想文化潮流、探索人类文明的高、精、尖作品还不多见。“这就需要我们发扬艺术民主,为人才涌现提供宽松的环境,以此为基础,加强内容创新和人才培养,有了大师级人才,就不愁没有优秀作品。”谭跃说。

(责任编辑:黄维、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