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沪剧《雷雨》演出剧照
人民网北京1月6日电 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活动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在京举行。上海沪剧院大型经典保留剧目《雷雨》,作为全国18台入选剧目之一和上海唯一入选的地方戏剧目,将于2013年1月8日、9日亮相长安大戏院。该剧由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领衔主演。
沪剧《雷雨》改编自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同名话剧,在尊重曹禺先生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赋予了沪剧艺术特色的改编与创造,强化了戏剧性与音乐性、抒情性与思想性、可看性与艺术性。近年又推出了新版沪剧《雷雨》,将人类生命里所交织的“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展现在当代观众面前,该剧曾在“百年曹禺·百年沪剧”进京演出中,获得广泛好评。
茅善玉饰演繁漪
该剧原由著名剧作家宗华改编,本次新版由著名剧作家余雍和改编,著名导演曹其敬执导,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领衔主演,陈瑜、王明达、朱俭等国家一级演员主演。茅善玉曾先后主演沪剧《庵堂相会》、《一个明星的遭遇》、《董梅卿》等剧目,还在《璇子》、《姊妹俩》、《牛仔女》等沪剧电视连续剧和电影《风雨相思雁》中担任主演。
主创简介:
余雍和(新版剧本改编)
上海沪剧院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毕业。1961年分配到上海京剧院任编剧,1975年调上海沪剧院任编剧。1992年出任上海沪剧院艺术总监。1992年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第九、十、十一届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上海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委员。现任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理事,上海市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委。他1958年开始发表戏剧评论文章。创作的剧本有京剧《宏碧缘》(合作);现代京剧《龙江颂》(合作);沪剧《艰难的历程》、《张志新之死》,《一个明星的遭遇》获首届上海戏剧节剧本创作奖;《姊妹俩》获第二届上海市戏剧节剧本创作奖、1984年获中央文化部现代戏调演剧本奖;《牛仔女》获1989年上海文化艺术优秀成果奖;《今日梦圆》(合作)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1995年荣获“全国近十年戏曲电视剧最佳编剧”称号;《心有泪千行》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优秀编剧奖、上海宝钢艺术创作奖。 他创作的戏曲电视连续剧《璇子》荣获第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开中国戏曲电视连续剧之先河,蜚声海内外。戏曲电视连续剧《牛仔女》荣获中国戏曲电视连续剧奖。他与人合作的电视连续剧《原谅我的心》荣获电视连续剧飞天奖。本次由他改编的《雷雨》在“百年曹禺·百年沪剧”进京演出中,获得广泛好评。
曹其敬(特邀导演)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导演艺术家。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196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从事戏剧导演及导演教学工作四十年,曾导演过话剧,歌剧,戏曲等作品约八十部。近年主要作品有:话剧《母亲》、《叫我一声哥》、《父亲》、《红尘》;歌剧《苍原》、《屈原》、《沧海》;京剧《千古一人》、《图兰朵公主》、《建安轶事》;昆剧《偶人记》、《贵妃东渡》、《红楼梦》;沪剧《瑞珏》、《雷雨》、《日出》;壮剧《歌王》、《瓦氏夫人》;舞剧《星海·黄海》;黄梅戏《徽洲女人》、《和氏璧》;越剧《李清照》;甬剧《典妻》等。曾多次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中国戏曲学会奖等多种全国性奖项;多次荣获辽宁、广东、广西、浙江等省级奖项;曾获中央戏剧学院第二届学院奖导演奖。歌剧《苍原》被评选为2002—2003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话剧《父亲》被评选为2003年—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话剧《叫我一声哥》被评为2002—2003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京剧《图兰朵公主》入选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甬剧《典妻》被评为2006—2007“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
汝金山(本次唱腔配器修改)
上海沪剧院国家一级作曲,著名作曲家。担任作曲的沪剧剧目有《血染姊妹花》、《雾中人》、《风雨同龄人》、《今日梦圆》、《石榴裙下》、新版《家》、《心有泪千行》、《生死对话》、《董梅卿》、《雷雨》、《瑞珏》、《露香女》、《胭脂盒》和《红叶魂》等,其中他参加的《血染姐妹花》中的“心连心”获全国首届戏曲现代戏优秀唱段评选的唱腔创作奖及唱腔配器奖;《今日梦圆》获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音乐设计奖及中国戏曲音乐“孔三传作曲奖”。他作曲的《风雨同龄人》获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音乐设计奖;还参加了甬剧《典妻》的音乐创作,获文华音乐奖;并为越剧《秋色渐浓》、淮剧《大路朝天》、琼剧《下南洋》等剧担任作曲。
茅善玉(监制/饰 繁 漪)
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中国剧协理事,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沪剧院院长,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曾先后主演沪剧《庵堂相会》、《一个明星的遭遇》、《姊妹俩》、《魂断蓝桥》、《血染姊妹花》、《牛仔女》、《碧海青天夜夜心》、《今日梦圆》、《红灯记》、《生死对话》、《露香女》、《家》、《雷雨》、《瑞珏》、《董梅卿》和《敦煌女儿》等剧目,还在《璇子》、《姊妹俩》、《牛仔女》等沪剧电视连续剧和电影《风雨相思雁》中担任主演。她师承沪剧宗师丁是娥和石筱英,并转益多师,以我为主,其唱腔兼有“丁派”的华丽多变和“石派”的委婉甜糯,吸收了越剧、评弹、锡剧等江南剧种的曲调,并将现代流行歌曲的节奏和气声、中国民族唱法的抒情和技巧,融会于沪剧声腔之中;她行腔圆润妩媚,旋律丰富大气而婉转跌宕,以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内蕴传递出磁实的气场和审美的想象,洋溢着上海都市的清新格调和时代气息;其表演力求从人物出发,挖掘内心世界,气脉连贯,形象饱满,生动自然,从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茅派”表演艺术。曾荣获第二届中国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全国现代戏会演主演一等奖,上海市青年演员会演特等奖,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一、第七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主角奖和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11年荣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上海优秀文艺工作者奖。曾先后为来华访问的美国里根总统、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德国总理等国家首脑作专场演出。近年多次赴港澳台访问演出,先后出访美国、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并于2006年1月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中国新春音乐会”上,登台演唱沪剧选曲《燕燕做媒》,使沪剧有史以来第一次登上了世界级艺术殿堂。2012年6月,她被录入《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高级人才库》。
陈 瑜(饰 鲁 妈)
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沪剧“石(筱英)派”传承人。曾任上海市政协常委。曾先后主演沪剧《半把剪刀》、《返魂香》、《无辜的罪人》、《雷雨》、《杨乃武与小白菜》、《樱花》、《画女情》、《清风歌》、《明月照母心》、《今日梦圆》、《我心握你手》、《心有泪千行》和《上海老师》等剧目,还在《明月照母心》、《昨夜情》等沪剧电视连续剧中担任主演。她的表演富有激情,擅长塑造当代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在赋子板的演唱上尤见功力,创造了沪剧“陈派”表演艺术。1992年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89年和1992年两次荣获国家文华表演奖,1989 年和1992年两次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1991年荣获全国戏曲现代戏优秀演员奖,1995年荣获中国戏剧节优秀配角奖,1993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优秀专家”和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还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和上海妇女“三八”红旗手标兵,2011年荣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上海优秀文艺工作者奖。
王明达(饰 周朴园)
国家一级演员。曾先后在沪剧《牛仔女》、《影子》、《明月照母心》、《心有泪千行》、《芦荡火种》、《石榴裙下》、《雷雨》、《一文钱》和《露香女》等剧目中扮演重要角色。他的戏路较宽,演正面形象能深入细腻地开掘人物内心世界,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演反面角色避免脸谱化,注重揭示人物复杂心理,给人以入木三分的印象。
朱 俭(饰 周 萍)
国家一级演员。师承著名沪剧名家、“王(盘声)派”传人孙徐春。曾任上海市徐汇区人大代表。曾先后主演沪剧《杨乃武与小白菜》、《碧落黄泉》、《夜半歌声》、《我心握你手》、《永恒的旋律》、《血染姐妹花》、《方桥情缘》、《董梅卿》、《啼笑因缘》、《芦荡火种》、《一文钱》、《日出》、《胡锦初借妻》、《陆雅臣》、《家》、《瑞珏》、《雷雨》、《人间至爱》和《露香女》等剧目,以及《粉墨佳年华:2007上海优秀青年演员汇演——“申曲复兴”沪剧专场》演出。他扮相英俊挺拔,表演细腻质朴,唱腔舒展飘逸,深受观众喜爱。1993年荣获上海首届青年沪剧演员大奖赛“十佳”称号,1999年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2000年荣获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优秀演员奖,2001年荣获全国地方戏曲折子戏暨青年演员大奖赛二等奖, 2003年被推举为“东方戏剧之星”,2006年荣获“上海市优秀文艺人才奖”,2007年荣获“中国戏曲红梅荟萃”红梅金奖,2012年荣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
钱思剑(饰 鲁大海)
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先后主演沪剧《家庭公案》、《野杨梅》、《王孝和》、《碧落黄泉》、《夜半歌声》、《方桥情缘》、《我心握你手》、《心有泪千行》、《生死对话》、《瑞珏》、《十六铺人家》、《红灯记》和《军礼》等剧目,并在《雷雨》、《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剧目中出演重要角色。他嗓音明亮,润腔流畅,韵味醇厚,在演绎沪剧“袁(滨忠)派”唱腔上尤见功力。1993年荣获上海首届青年沪剧演员大奖赛“十佳”称号,2001年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配角奖。
凌月刚(饰 鲁 贵)
国家一级演员。曾先后在沪剧《庵堂相会》中饰演老相公,在《啼笑因缘》中饰演沈三弦,在《董梅卿》中饰演林朝奇,在《雷雨》中饰演鲁贵,在《日出》中饰演潘月亭等众多性格分明的角色。他塑造人物生动鲜活,特别擅演反派形象,能努力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具有冷峻、诙谐和深刻的特点。
洪豆豆(饰 四 凤)
优秀青年演员。曾主演过《罗汉钱·回忆·夫妻相商》、《芦荡火种·军民鱼水情·智斗·办喜事》、《黄慧如与陆根荣·定情》、《瑞珏·诀别》、《叛逆女性·花园会》等片段,并在《胡锦初借妻》、《大雷雨》、《雷雨》、《庵堂相会》等大戏中担任主演或重要角色。她表演端庄,唱腔磁实,是当今沪剧演员中最年轻的新秀之一。
王 森(饰 周 冲)
优秀青年演员。曾主演过《庵堂相会·搀桥》、《芦荡火种·军民鱼水情》、《董梅卿·送情郎》、《瑞珏·洞房》等片段,并在《胡锦初借妻》、《大雷雨》、《雷雨》、《庵堂相会》等大戏中担任主演或重要角色。他扮相清秀,唱腔儒糯,是当今沪剧演员中最年轻的新秀之一。
相关阅读:上海沪剧院简介
沪剧是上海特有的地方戏剧种,它发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曲调清新优美,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从早期花鼓戏、本滩、申曲,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两百多年时间。沪剧的发展始终和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它以戏曲形式保存着上海城市的语言特征、文化记忆和世俗风情,在上海城乡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深厚的观众基础。
作为国家剧院,上海沪剧院的前身为1953年成立的上海市人民沪剧团,1973年1月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和爱华沪剧团(大部分)合并组建为上海沪剧团,1982年9月组建为上海沪剧院,首任院长为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上海沪剧院是上海唯一的国家级沪剧表演艺术院团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项目保护责任单位,现任院长为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
上海沪剧院拥有坚强的演出阵容。当年以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凌爱珍、筱爱琴、袁滨忠、韩玉敏等为代表的老一代沪剧表演艺术家创造了各树一帜的艺术流派,为沪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茅善玉、马莉莉、陈瑜、吕贤丽、钱思剑等一批著名演员在观众中又享有盛誉。朱俭、程臻、吉燕萍、洪立勇、徐蓉、居峰、王丽君、赵玥等诸多优秀青年演员广受各方好评。洪豆豆、王祎雯、钱莹、王森、丁叶波、金世杰等一批沪剧新蕾含苞待放,备受观众喜爱。
沪剧舞台有不少久演不衰的优秀传统剧目,近年来经过剧院整理加工,更受观众欢迎。像《陆雅臣》、《庵堂相会》、《借黄糠》、《胡锦初借妻》和《阿必大回娘家》等早期传统剧目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被称为“西装旗袍戏”的《碧落黄泉》、《大雷雨》、《叛逆女性》、《雷雨》、《少奶奶的扇子》、《家》、《日出》和《石榴裙下》等中期传统剧目,近年来推陈出新,也深受观众喜爱。
沪剧善于反映现代生活,上海沪剧院充分发挥这一艺术优势,创作演出了大量表现新时代、塑造新人物的优秀现代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编演的《罗汉钱》、《星星之火》、《芦荡火种》、《鸡毛飞上天》和《红灯记》;新时期以来编演的《一个明星的遭遇》、《姊妹俩》、《牛仔女》、《逃犯》、《明月照母心》、《风雨同龄人》、《今日梦圆》和近年来创作演出的《董梅卿》、《心有泪千行》、《上海老师》、《大红喜事》、《龙凤逞强》、《宋庆龄在上海》、《一文钱》、《人间至爱》、《生死对话》、《瑞珏》,以及为世博会在上海举行而打造的原创大戏《露香女》和为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而推出的原创大戏《敦煌女儿》等剧目在上海和全国均产生过较大影响。《芦荡火种》和《红灯记》还被移植成现代京剧,阿庆嫂和李玉和的艺术形象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罗汉钱》、《星星之火》被拍摄成电影,以及《璇子》、《昨夜情》等沪剧电视连续剧,热播全国,蜚声海内外。
作为全国著名的艺术表演团体,上海沪剧院长期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几代中央领导同志以及上海市委、市府领导同志都曾亲临观看剧院演出,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
在全国性各种会演中,上海沪剧院多次荣获各种奖项和荣誉,先后荣获国家文化部授予的“文华大奖”,中宣部授予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还被中宣部和国家文化部等14个中央部委办评为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剧院的一些著名演员相继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国家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主演奖、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和上海白玉兰戏剧艺术表演主角奖等大奖,最年轻的一代也获得过“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大赛”专业组金花奖等殊荣。
近年来上海沪剧院和剧院的著名演员还不断扩大对外交流,曾几度赴中国香港和澳大利亚、南非、美国访问演出,还先后为越南国家主席、柬埔寨国王、美国总统和德国总理等重要外宾演出。2006年1月,沪剧院院长、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赴奥地利,参加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中国新春音乐会”,登台演唱沪剧选曲《燕燕做媒》,沪剧有史以来第一次登上了世界级艺术殿堂。
2006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沪剧作为上海唯一独立申报的戏曲剧种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