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亟待保护传承--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时效性强新闻)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亟待保护传承

2013年01月23日13: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中新网昆明1月23日电(马骞)“我的父亲是德昂族第一个大学生,但是现在我的孩子却不会说自己的民族语言。”23日,云南省人大代表杨艳在云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表示,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正面临困境。

  中国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共有22个,而云南省境内即居住着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景颇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等8个。其中,基诺族等5个民族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近年来,通过集中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得到较大提升,民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文化保护传承却不乐观。

  “我们许多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很多东西只能靠口口相传,但如果有一天,连语言都不会说了,很多东西难免流失。”基诺族是中国最后一个确定的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唐海英说,人口较小民族的文化如何抢救、保护与传承,是她一直关注的重点。“真正懂得民族技艺的人,需要给予资金去保护,也需要有人去学。基诺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民歌表达,在少数民族中民歌种类名列前茅,可即使是我,也只会唱一些简单的歌曲,而婚丧嫁娶之类的歌曲,已经不会了。”

  一直以来,重经济发展速度、轻民族文化保护的倾向,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极大困难。虽然对于少小民族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大家都没有异议,但如何保护,却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独龙族代表马正山说,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就像独龙族的纹面女,现在只有40人左右,而最年轻的也有56岁了。有人说,可以找一些年轻漂亮的独龙族女性来纹面,但似乎也不可行。”马正山说,可以制作类似于纹面花纹的贴纸,让外来人群了解“纹面女”的历史及意义,也只有将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才是目前适合“纹面部落”保护的方式。

  “语言、文化不传承,民族会消亡。”怒族代表韦昌对此很是担忧,由于云南没有单一民族聚居地,即使是已经采取汉语和母语的“双语”教学,也未能顾及到每一个民族。“我们福贡很多地方通用傈僳语,而很多怒族孩子都不会说自己的民族语言了。”

  事实上,云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作。但由于各地对民族文化保护的认识不一,导致了民族文化资源流失严重、人才缺乏、民族文化保护区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时候,我们非要穿上这一身民族服装,人家才知道,‘哦,这人是少数民族’,但具体是什么民族,可能包括我们云南人都有很多人说不上来。”景颇族代表段梅说,仍要加大对民族文化的宣传,“不要走到村寨里才知道,这个民族原来有着这样的风俗民情。”

  代表们建议,希望能有“大家共同关注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的社会氛围”,把保护、抢救、传承民族文化纳入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此外,政府应加强管理,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发文化市场。对濒危文化,还应增加抢救经费的投入,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对云南独有和人口较少的民族要尽快建立保护区,制订保护区条例,依法实施对保护区域的有效保护。相关专家建议,要让少小民族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价值,让他们能在大的冲击之下有免疫地保护;而另一方面,也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为他们的文化喝彩,增强保护和传承的信心。

(来源:中国新闻网)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