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中国戏剧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于是之,中国戏剧界的一颗巨星。如今,巨星陨落;然而,他的星光依然灿烂!
于是之,他在电影《龙须沟》《青春之歌》《以革命的名义》《丹心谱》当中的表演,让他名扬全国,特别是在老舍名剧《茶馆》中扮演的王利发(王掌柜),在表演艺术上更是炉火纯青,被誉为“百年掌柜”,成为上海人熟悉又喜爱的艺术家。
1985年12月14日晚上,首都剧场三楼小剧场,于是之、朱琳两位大家联袂,演出了从头至尾只有两个人的《洋麻将》。原本他婉拒了我的采访。我只得先使用上了“缠”字诀,表达了对他的艺术心仪已久;同时,他的舅舅石挥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艺术家;这样算来,你也是上海的“娘家人”了。其后,我又使上了“叹”字诀,说如果不能采访他,回上海后怎么交代……
或许是他被我的诚意感动了,或许是他对我的处境同情了,总之,在演出结束后,他在后台的化妆室里,对着我的话筒,侃侃而谈。
“我喜欢这个戏,揭示了‘老龄化社会’这个世界性的问题。”于是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个戏写了两个老人的孤独,却偏偏还要恢复自信。男主人魏勒,原来是个公子哥儿,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发了财,开了公司。可是后来一病,被人挤了出来,就像从云端跌回地上。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失败,还自以为很有力量,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在拳击场上被人打下来的。反过来,只要这个幻想一旦被揭穿,他就崩溃了,马上成为养老院中的多数人一样,坐在轮椅上,呆呆地,每天就是等死。就如魏勒自己讲的,这里是‘行尸走肉的仓库’,‘咽气前暂时存在的一群东西’。”
一个戏,只有两个人;两个人的戏很冷,很难演,于是之是怎么来展示的呢?“区别,区别在这个戏很重要。”他强调,“因为整个戏的情节就是打牌,几乎所有的情感都在打牌中表现。全戏打14把牌,要是全部是一一、二二发牌,然后输了闹一通,那简直没意思透了。”
于是之吃透了魏勒的不甘失败、却又不知为何失败的矛盾心态,以及某些堂·吉诃德的自大,不愿意像大多数老人一样,他还要“跟自己的命运斗,而且斗得很厉害。”找到了人物的根据,于是之的表演就有了“区别”,整场戏就不再雷同、不再枯燥。
我们的话题,自然聊到了《茶馆》,以及于是之本人的成就。
1980年以后,《茶馆》剧组先后到西德、瑞士、法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访问演出,引起轰动,他的表演也得到很高的评价。理当高兴的于是之,对着我的话筒,却不无忧虑地说,“不是因为我们出去好多次了,感觉出国演出不新鲜了;而是觉得为什么一搞出国演出就是《茶馆》,难道就不能拿出别的剧目去吗?”“外国同行羡慕我们的制度和整体性,他们对《茶馆》的赞誉很大部分也在于此。”因为外国、特别是美国盛行“明星制”,因此在一个戏中要聚集那么多的、各有千秋的艺术家同台演出,简直是不堪设想的。像林连昆这样的大牌,在《茶馆》中也只是扮演一个连正名也没有的“穿灰大褂”的龙套。他又说,“要写出好的、有民族气派的内容,反映我们的想法、我们的苦闷、我们的困难、我们对困难的克服,深刻揭示我们民族的精神风貌,把这样的话剧拿出去,还真不会比电影交流逊色。因为是‘活人’出去了!”
28年过去了,于是之和曹禺、英若诚、林连昆等,先后离去了。蓝天野、朱琳等人,再也不能站在舞台上演绎他们的角色了。
当年于是之的愿望:“应当有许多新的剧目不断地拿出去,让中国的话剧在世界上占一流的位置,只要提起话剧,就要让人说,不仅有法兰西的、有俄罗斯的,还有中国的!”不知还能否实现? 秦来来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