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民熟悉的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又出书了,这一次是70多万字的“大部头”,聚焦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昨日,袁庭栋带着十年精品力作《大决战》三部曲,在购书中心与读者交流,该书由天地出版社重磅推出。
十年心血
描写三大战役全景画面
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短短142天,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前途。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袁庭栋的《大决战》丛书以纪实手法,清晰、生动地勾勒出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所代表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历程,既有宏观上的准确把握,又有细节上的生动描述,客观呈现了三大战役的全景画面。
作为人们熟知的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新作为何聚焦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袁庭栋笑言:“我是个业余学者,读书杂,写书凭兴趣,其实我的著作2/3都与巴蜀文化无关。”研究历史其实是袁庭栋的本行。1965年,袁庭栋四川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1961年还在读本科时他就撰写了《张献忠传论》研究农民起义战争,在他看来“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最大事件”。早在1988年他就出版了《中国古代战争》,这一著作当年也是该领域的拓荒之作。此后他还有《揭秘中国古代军队》等军事方面著作。他透露,当年王扶林拍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三国演义》前,还专程派人来买了十本《中国古代战争》,将书中记载的古代军队如何排兵布阵、攻城作战作为剧组拍摄参考。此次新作《大决战》三部曲更是耗其十年心血。
态度严谨
曾住在北京2年收集资料
在撰写70多万字的《大决战》三部曲过程中,袁庭栋感慨最大的难度是收集资料。他曾花了2年多时间住在北京,专门收集相关资料。他收集了200多种双方将领的回忆录、相关史料,查阅了上千万字资料。当他从北京回成都时,收集的资料整整装了三大蛇皮口袋,飞机都没法坐,最后坐火车带回来。正是基于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他的新书做到了“每句话、每件事都有出处。”该书正式出版前,新闻出版署特别委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专家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审定,虽是一本通俗读物,但完全具备专业学术著作的严谨。
袁庭栋表示,专门研究这段历史的人应去读王树增的《解放战争》,自己的书是面向大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是一本通俗读物。我在写作上更注重可读性和文采,希望能纠正很多影视作品中脸谱化的简单评价。尤其是希望青少年读者能够通过该书了解先烈前辈的事迹,不要遗忘这段用生命和血汗书写的历史。”
本报记者 卫昕 摄影报道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