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中视精彩总裁熊诚:影视作品中看不到英雄是可悲的【2】

2016年01月01日13:52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国际艾美奖主席布鲁斯·派斯纳在会员预备会上致欢迎词

记者: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热潮对影视领域的波及,这种差距会有所改观吗?

熊诚: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三个差距,投入上的差距。包括时间投入、精力投入、创作态度投入和资金投入上的差距。

首先是演员创作态度上的投入。美国人弄个作品弄好几年,人家演员拿到一个剧本一定是有体验期的,而我们的很多演员连剧本都没看过,往往是到现场拍之前再看剧本,还有的是一个助手蹲在摄像机前为演员提词,这能创作出好东西来吗?

其实制作技术的差距我们与国际的差距已经是很小了,像《大圣归来》、《捉妖记》《九层妖塔》《琅琊榜》等这些作品的后期制作水准已经非常成熟了,差距是在职业态度上。

当然,在当下中国也有全方位投入并取得良好口碑和赚到钱的优秀践行者,例如侯鸿亮团队,他们今年推出的《伪装者》和《琅琊榜》就是成功的典范。《伪装者》让政策限制下愈发萎靡的谍战剧市场起死回生,并成功渗透进了“90后”的世界;《琅琊榜》则昭告行业,古装剧不仅仅只有一种模式,水墨色彩的写意山水,严谨诗意的构图画面,权谋为表魏晋风骨为里的审美情趣,一样能成为市场爆款。

侯鸿亮团队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闯关东》、《老农民》、《钢铁年代》、《北平无战事》、《温州一家人》每一部作品都是从策划阶段就投入了大量的心力。例如《闯关东》,据说是侯鸿亮从2005年就开始筹备,直到8年后的2013年才正式开机的。如果用“木桶理论”来观察的话,市面上多数的剧,长板短板非常明显,譬如演员很有号召力,剧本或者后期就会存在硬伤;而侯鸿亮做的剧很不一样,你看不到明显的短板和长板,他不会在剧里一味堆砌有市场号召力的演员,一味地把钱砸在演员身上,也不会看到编剧、剪辑、美术、后期、特效各环节有硬伤——曾经被认为是最短板的是市场和收视率,《伪装者》和《琅琊榜》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决定木桶能装多少水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侯鸿亮的木桶,就有点固若金汤的味道。作为他的同行,我应该虚心的向他学习,认真的向他求教,把自己的作品做好。

 

熊诚总裁与国际艾美奖战略合作伙伴、香港凤凰传媒集团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 刘长乐先生就中国影视作品如何走向世界进行了多次讨论

记者:那我们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呢?

熊诚:中国的影视文化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观是内容为王,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做好内容本身。

因此,尽管我自己做得不尽人意,拍摄的作品也一般,在业界也没什么影响力,但我还要斗胆建议各位同行的影视创作,要坚定不移的“讲好中国故事”,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为了“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创作者和播出平台首先要做到坚守精神家园,坚持主流价值,反对唯利是图,拒绝市场绑架。我们很多影视作品都是在迎合市场,迁就观众,将就播出平台。电视作品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影视文艺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对于整个民族的历史观、文化观、审美观的形成至关重要。作为文艺工作者特别掌握发表、播出大权的媒体平台的管理者,我们必须要肩负使命感,旗帜鲜明的反对以洋为尊、唯洋是从和盲目是从,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民族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历史意识和历史精神。我赞同“雁渡寒潭,怀柔论剑”会议中绝大部分会议代表的发言和意见,同意编剧宋方金的观点:“用IP提升GDP,用颜值代替价值的时间不会太长。”盲目追求大IP这阵风终究会散的。影视行业是特殊行业,首先是作品,然后才是产品。首先是文化属性,其次才是商业属性。影视行业中最大的资本是故事,有了好故事,才能做出好作品。

二是创作者必须坚持深入社会、脚踏实地、深入生活、亲近人民。这样才有可能使创作出来的影视作品接地气,聚人气、有正气。这是因为艺术必须要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是绚丽多彩的,具有生命力的。好的艺术作品一定要来自大自然、来自真实生活,来自真我。一定是要为广大的受众服务的,而不是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既要考虑年轻人,也要考虑中年人,更要考虑老年人,后者更需要精神抚慰。

三是创作者要让我们所创作的影视艺术作品插上想象力的翅膀,在高空中展翅高飞。当下我们的许多作品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为什么欧美的喜剧作品能让人笑得从容,笑中带泪,笑中受益,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都是从生活中高度提炼出来的,它能够精准的找到人性的要害点和精确得找到情趣点,这就是我们的差距。当然,欧美的影视作品中也有不少的糟粕,对此我不需赘述。

四是创作者要做到追求在故事和表达形式上的不断创新。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明显加快,人们对信息量的占有加大,人们的心态普遍浮躁。因此要求我们在创作时的叙述节奏要加快,传递的信息量要密集。在表达形式上要多样化,要不断创新。简而言之,影视文化艺术作品不创新宁勿死。但创新不等于革新。影视文化艺术不能革新,而应推陈出新,而推陈出新的前提是传承,呈现的是出新东西。因为影视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用画面和声效等视听艺术来描述与表现人物,即创作者内心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深切感受,只要是出自内心的,一定是崭新的、独特的、差异化的、非模仿的真,传递的是人类共性的善,才会有震憾人心的独特恒久的美。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里所说的真善美是以真为基,以善为质,以美为型,而并非并列。无真之善是伪善,就是假;无善之美乃假美,即是丑。天比地大,心比天大,故曰:真心方能推陈出新,创造出无愧时代的好作品。

五是影视作品的创作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要根植于文学的沃土上。我们现在的很多作品没有文学性,完全是碎片式的、仿照式的、记录式的,不如现实生活本身精彩。影视作品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是对人们生活的总结、提升和对未来的愿景,特别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东西,需要从影视艺术作品中来实现。在塑造人物,增加影视作品文学表现力上,我认为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彭健明先生在关于如何刻画好剧中人物时,归纳的比较好,这就是:一要挖掘人性的深刻性。在泛娱乐化和类型化的市场环境下,只有对人性深度挖掘、深刻反思的作品才能打动观众内心、具备持久的生命力;二要表现人情的丰富性。人物之间的感情是情节发展和戏剧冲突的内在动力,人情越丰富、对比才越突出、戏就越好看;三要把握人群的代表性。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物来反映不同的群体,吸引相应的观众,避免人群和阶层的雷同;四要突出人物的独特性。人物的个性魅力和人物关系的设计,是剧目创新的突破口和关键点。这里还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要珍视和敬畏经典名著,它留给我们在美学上价值与魅力是永恒的。随着历史的演进,对经典名著丰富蕴涵的解读与阐释也须不断重新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把经典名著改编为影视艺术作品,是传承、普及和发扬优秀文艺历史传统的必要路径。但必须正确的改编,务必尊重原著的精神价值取向、人物关系定位和审美风范,沿着顺势方向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中加以丰富、深化、发展,以求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切不可反其道而行,朝着逆势方向编造,或东施效颦投射“西化”观念,或对其固有蕴涵横加扭曲和篡改,并美其名曰“创新”。

六是讲好中国故事,还要舍得投入。这里的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其实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都需要到位的投入。剧本要细细打磨,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演员的片酬和编剧的稿酬需要资金的投入,置景、服装、造型等都需要心血的投入。一个影视艺术作品,不舍得投入就会变得粗制滥造。当今中国电视剧的创作者,迫于市场的压力和成本的挤压,在制作费上不舍得投入,而是在迎合播出媒体,在一些无良平台的挤压和裹挟下,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和所谓话题,所以就难得见精品。

综上所述,未来中国影视剧乃至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讲好中国故事。英雄最终取代“小鲜肉”,价值战胜颜值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应该向全社会倡导:内容+金融+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播出平台管理者的整体文化素质和责任意识,拍摄制作播出更多更好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内容精彩、制作精良的影视艺术作品。无论播出渠道、传播平台和移动终端怎样发展,都离不开优质的文化内容本身,传播平台和渠道的各种发展变化都只是工具,内容为王才是决定影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缩短与影视文化发达国家差距的唯一正确选择。

(责编:王艺锭、陈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