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刘醒龙:不忘初心 乡土文学需“重新开始”

2016年10月17日17:01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著名作家刘醒龙 人民网吴亚雄 摄

人民网北京10月17日电 (陈灿)“我特别喜欢两句话,脚踏实地,不忘初心。无论是自己这几十年的写作,还是看同行的写作,写得好的都符合这两个标准。”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在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时说。

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今年11月在京召开。今日下午,人民网文化频道特邀请著名作家周大新、刘醒龙、关仁山做客人民网访谈,谈谈作家应如何“脚踩坚实的大地”,为人民书写。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可以说,“脚踩坚实的大地,为人民书写”是作家创作的责任与使命。对此,刘醒龙表示,“我特别喜欢两句话,脚踏实地,不忘初心。无论是自己这几十年的写作,还是看同行的写作,写得好的都符合这两个标准。”

每个作家都有心中的“精神家园”,谈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刘醒龙表示自己出生在长江边,祖籍黄州,“就是东吴赤壁那个地方。”他还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山水情结”,“我一岁多就进了山,在山里长大。在山里的时候总想着水,莫名其妙就喜欢水;后来回到广州,调到武汉,又紧挨着长江。”刘醒龙总结说,故乡这个词,既是精神层面的,又是实实在在的,“在文学中,故乡就是绕不过去,也放不下的一种情结。”

浓浓的人文关怀,温暖的人性底色,是刘醒龙作品的一大特点。刘醒龙曾写道,“作为写作中的乡土,没有什么能比它载起更多的明丽与阴暗、痛苦与欢乐、也没有什么比它更能表现历史与当下。”在如今较为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读者应如何去欣赏乡土文学之美?对此,刘醒龙回答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乡土情怀,都有一种把乡土作为最终宿命的倾向,“你永远都会用各种形式,甚至是你自己没有察觉到的形式存在在乡土农村。”

刘醒龙还提出了自己对乡土文学的思考,核心是一个“变”字。“我曾经写过一句话,‘乡土属于远离乡土之人’,乡土文学属于远离乡土的人。”刘醒龙表示,当下乡土文学面临一种突破的处境,因为在21世纪的今天,很多事情有了变化。如果我们用传统的观念去看乡土,比如“乡土只能存在着苦难,存在着乡愁”,这样乡土文学是要走入死胡同的。他总结,一切的认知都需“重新开始”。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刘醒龙小说的另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可读性强。作家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刘醒龙表示,中国故事是想传达中国经验,中国经验也传承着中国故事。他以自己去年到今年从西藏走到南海的亲身经历为例,感叹要想说好中国故事一定要使自己的胸怀博大起来,“对作家来说,这种视野和胸怀太重要了!”

在IP盛行的今天,对于文学作品影视化,刘醒龙也有自己的观点。他坦言,对作家的作品改编为电影,向来是持可遇不可求的态度。“你改我支持,但是按照影视的套路写小说,我想这叫‘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刘醒龙语重心长地表示,对作家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把小说、诗歌、散文写好,“这种成功更了不起”。 

(责编:陈灿、陈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