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霍州年馍成大使

2017年01月23日13:44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新春来临之际,受梁衡先生委托,梁衡研究会寄出梁衡先生家乡霍州年馍。现编发两篇原创文章和留言,以飨读者。为方便阅读,统称“霍州年馍三章”。

之一:万馍之头

姥家妮的年馍妗子的蛋,姑妈拌汤姨娘的饭,老家的熬菜花样面,年夜团圆火炉子旺!

霍州年馍几千年来,以其“外丰怀虚”,造型精美,口味精道,天然独特,寓意深刻(蹬高,早发,红世,双手“首”,五枣“早”大发……)而冠以“馒头”!并以其供于新年开元之首食。真可谓“吉宴之首食,祥宾无二选”。

一口霍州馍,万般故乡情。

家乡父老不忘初心,八方游子梦牵魂连。随着信息交通的发展、霍州年馍以其无可替代的淳朴与高雅,植身于五湖四海,登上了亿万名门国堂。大江南北赞口不绝,五湖四海列为首选。

霍州人更是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旱地麦,七零面,神曲硣,高垣枣,三发四投九分揉,七拧八捏十型头。铁笼棉衬旺火蒸,杀菌包装五洲行。物流快递声声急,水陆空运如雁阵。万巷齐品霍州馍,神州吉祥话极品!

霍州年馍工艺继承者们,正在夜以继日!输送部门全力以赴!确保质量安全,为您早日吉祥到家而列阵。祝您鸡年大吉,万事如愿!

(李麦锁 2017年1月4日)

之二:馍为媒 成大使

毛素珍:梁衡先生研究会带着山西霍州浓浓年味的年馍来了。亲友们,来《三清媚》文学会品尝吧,南北文化交流拉开序幕……感恩梁老师!

梁衡先生:收到了就好!看看我们北方的年!

姜光丽:我速度快,先抢到了!一个人最多只能抢三个。闻一下,好香啊!谢谢梁老师的年馍,年味十足,喜庆吉祥!年馍实实在在的原味,好吃!我今晚已经把圆圆的那个先吃了。留着两个带枣的,明天和家人一起分享!

傅发水:上饶一小的老师太幸福了,不仅能走近梁衡老师,还能品尝到梁衡老师寄来年馍。梁老师太让我们感动了,谢谢您!提前祝您新年快乐!

祝方芳:非常感谢梁老师!第一次见到这各种造型的馍太可爱了!而且在这个点端着馍,好想直接啃,又感觉应该蒸热了吃,是香到需要用力抵抗了!

木樨深深:我们南方人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可爱的馍馍。收到了梁老师寄来的馍,真是受宠若惊!

储静:我总觉得文学离我太遥远了,看到这些可爱的馍的时候,我仿佛听到这些馍在说话,你听,它们在说:“我来自北方,我们想给南方的冬天带来温暖,我们希望住进你们的心里滋养出更多的文字!”当我双手捧着馍回到家的时候,我又一次打量起它们可爱的面庞。此刻,我真的好想对远方的梁老师说声谢谢!

黄秋莲:有谁吃过文学之馍?今天中午我和我儿子有口福了!来自著名作家梁衡老师的家乡霍州的年馍终于热气腾腾地出炉可以品尝了,这馍代表着梁老师对三清媚的祝福和关爱,更是文学之馍!

胡中华:霍州年馍有登高、五眼枣花、枣花、花、满堂红、手等。登高意喻年年登高,吉庆有余。“满堂红”意喻子孙满堂,家庭和谐。登高枣花人人都能吃,手只能男人吃,女人吃花。说起“登高馍”,别的地方真的没有,这是我们霍州自古到今特有的独家饮食文化,按照旧规“登高馍”只能在春节期间食用,平时是不能随便吃的。改革开放以来,霍州人以独有的面塑文化特色,诸如正月初一的“登高馍”,清明节的“蛇盘盘”,七月十五的“羊羔馍”,“猪头”“麦尖顶”“座婆婆”等面塑文化形态,已经构建起了一整套“霍州面塑文化系列。

邱荣云:著名作家梁衡寄来的馍到了,好浓烈的文学馍力!感动占满了心里所有内存,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信仰之馍!这文学之馍有魔力,感恩梁老师!

梁衡先生:馍为媒,南北亲。

黄秋莲:父爱加文学馍力,一颗文学的种子不知不觉中种在孩子的心里。

梁衡先生:年馍成霍州形象大使了!(史江民 编辑)

之三:文学馍力

著名作家梁衡老师来了,学校老师和孩子们诵读梁老师的作品、与梁老师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怎样阅读与写作,梁老师回去后还给我们寄来了家乡的特产——霍州年馍。

收到馍,我们家第二天的早餐就是吃馍。当这些来自千里之遥的馍端上餐桌时,心里的暖流与从馍上升腾的蒸气在餐桌上空交互,温暖了整个屋子。馍面白皙干净,看一眼,就让人垂涎欲滴,咬一口,松软香甜,馍香经由口腔遍布体内,几粒红枣点缀在白馍面上更显得馍的精致与可爱。有心人将这些馍做成了各种模型,儿子给他们取名为章鱼、螃蟹、大熊……儿子选了一个“章鱼”,与我们坐在餐桌上一起吃。儿子起初吃得很愉快,到后来,也许是北方的红枣甜的有点涩,也许是他边吃边把玩的久了,馍冷了,有点硬,儿子忽然说:“我不想吃了。”任母亲将好话说尽,他还是坚持不吃。已经吃完早餐的我又在餐桌前坐下,我看着儿子的小眼睛说:“千万不能浪费这个章鱼馍,这可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爷爷送给我们吃的,他会写很多很多的诗,你吃了以后就会背很多很多诗啦!”同时,我又压低声音伏在她的耳际强调:“快点吃。”儿子抬头将信将疑看了看我,看了看手中的馍,果然五口并着三口吃完了手中的那些馍。

临出门时,儿子把餐盘里剩下的一个馍,装进塑料袋里,提着出了门。坐在车里,儿子把看着手里的馍,又一次念叨说:“吃了有红枣的馍真的能写诗吗?”我不假思索地说:“能,长大了就能写诗!”“那小时候不能吗?”儿子继续追问。“小时候能读诗,也会背诗。”我这样补充解释道。看儿子不信的样子,于是我当即念到:“《春晓》,春眠不觉晓——好了,你背背看。”“处处闻啼鸟,夜来——”儿子一气呵成背完了整首诗。“好,真不错!是吧,果然会背诗吧?”我当即肯定了儿子的表现,力证吃了馍会背诗。大人都知道这是哄小孩的把式,也只有儿子这样的年龄才会信了这样的话。但我庆幸的是我们吃了一顿被赋予了文化的早餐,这个早餐不仅吃进了嘴里还印在了孩子的心里,我想这样的“谎言”对于大人来说尽管离奇牵强,但孩子也许会因为吃的这个馍而有一个能读诗、能背诗甚至能写诗的信念,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让我想起了读小学时学过的一篇课文,讲的是陈毅元帅小时候在书房里读书,母亲端进来饼和芝麻酱,让儿子读书累的时候蘸着吃,等母亲再次走进书房时,看到儿子满嘴都是墨,母亲吃惊地叫起来:“你在吃什么?”这时,陈毅才发现自己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妈妈一边责怪他,一边心疼地拉他去漱口。陈毅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啊!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了呢!也许就是一个深刻的体验和一个简单的信念成就了陈毅元帅的一生。想到此,我会心一笑,如今儿子的心灵纯净,没有一点文化和文学的墨水,吃点文学之馍和诗词之馍不也是一件好事吗?但也许明天他就忘了这件事,也许他也没能背出很多诗词,也没能成为一个诗人,可我相信,儿子此刻的心里是装满诗词、憧憬文化的。

往事不可追,未来尚难测。对文化传承的教化就在当下,唯此才是最踏实,最真实,生活不正是需要这样积跬步以致千里的态度吗?几个馍若是从金钱的角度来衡量,也许微乎其微,任何人只要稍加心思就能在网上或市场上购得,但那市场上的馍只能满足我们的口腹,三两天后就穿肠而过,什么印象也没有了。而经由梁老师转赠的馍是满含着温暖与感动的鼓励之馍,吃着想着便浑身充满了力量,咀嚼的过程就能让人欣喜,阵阵暖流不由地便涌上心头。这馍不仅填饱了肚子,刺激了精神,还丰盈了内心,给人以久远的回想,每每想起,暖流都会再次涌动。

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有些被时光带走了,有些越经时光磨砺越清晰,越令人难忘,梁衡老师寄给我们的文学之馍便有这样的魔力。如此,这馍与梁老师的用心一起不朽了!(邱荣云 2017年1月22日) 

(责编:陈苑、黄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