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连续两天潜南海 两探珍贝海山
“蛟龙”号系统获取岩石和生物样品。新华社发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4月29日、30日连续两天带着科学家攀登南海中部的珍贝海山,攀爬高度接近1500米。“蛟龙”号为何下深海探高山?登山有何“绝招”又有何收获?记者采访了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石学法、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杨刚,以及唐嘉陵、张奕、杨一帆等三名潜航员,为你一一解答。
为何深海探山
记者:海洋深处与地上世界一样,有高山峡谷、平原盆地,南海海底地形多样,“蛟龙”号为何二探珍贝海山、攀爬山脚和山顶?
石学法:珍贝海山是南海中部海山链上的一座典型海山。利用“蛟龙”号从下向上对这座海山进行观察和取样,可以有助于认识和了解南海新生代海山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南海的海山发育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群落,利用“蛟龙”号攀爬海山,近距离观察和采样,可以深入认识南海的海山生态系统。
深海高山难爬吗
记者:“蛟龙”号在深海爬坡作业是否艰难?驾驶难点在哪里?
张奕:第一天爬山,9时25分到达2930米的海山下部,开始往上爬坡、作业,15时到达2270米的高度,花了5小时35分钟、攀了660米。爬坡过程中,有的地方侧向海流很大,如果不随时调整方向,就会被吹偏,因此爬坡时,一边上浮、一边前进、一边要调方向。
杨一帆:就像开车一样,要观察外面的地形地貌,还要注意潜水器的各种数据,精神要高度集中。不像开车是贴着地面的,驾驶“蛟龙”号,右操作杆是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左操作杆是上浮下潜,爬山操作两手配合全靠自己的感觉。
“蛟龙”号有何绝招
记者:“蛟龙”号爬山作业有哪些独特优势?
石学法:以前对南海海山的岩石取样以拖网为主,拖网存在站位信息不准,更主要的是往往空手而归,直接限制了人们对海山成因的深入研究。乘“蛟龙”号能比较系统地观察和取到新鲜的岩石样品。过去几年中,我们团队对南海中部的海山已经做过相当深入的研究,最大的制约是精确地获取岩石样品,而这正是“蛟龙”号的优势。
唐嘉陵:在目前的试验性应用阶段,“蛟龙”号还没能做到两个科学家同时下潜,日后将可能实现搭载两名科学家——比如一个海洋地质学家、一个海洋生物学家同时下潜。
寻到哪些“宝物”
记者:“蛟龙”号两天爬山,拍摄了大量海底高清视像资料,采集了众多样品,具体获得了哪些“宝物”?
石学法:除了“蛟龙”号拍摄到大量的视频图片资料、我们亲身观察,第一潜次采集到了新鲜的玄武岩样品、生物样品、近底海水和沉积物样品。其中,玄武岩样品为研究新生代南海海山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基础。
杨刚:第二潜次获取了玄武岩样品6块;半固结有孔虫砂1块;生物样品竹柳珊瑚1株、丑柳珊瑚1株、海胆2只、蛇尾3只、海绵1个;短柱状沉积物插管1管;近底海水8升。这些样品展示了珍贝海山上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特征。
据新华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